數位時代網站|發表日期:2013-11-08 撰文者:Readmoo/薛怡青
在外資圈,「楊應超」這個名字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也是第一個發掘代工帝國富士康具有投資價值的外資分析師。擁有「亞洲科技第一分析師」美名的他,曾經也是英語不流利的美國大學生,甚至在32歲時遭逢失業,因挫折心慌而一度想接下電話行銷服務的工作。如今的楊應超,卻成為科技產業外資首席分析師的第一把交椅!
成功絕非平白而來,在楊應超的《改變的勇氣》這本書中,可以看到他如何透過努力、勇氣與熱情,再加上持續性的練習,達到今天你所看到的「非凡」。此書前半部章節描述了他如何在失業後卻闖進外資分析師領域、如何努力攻下案子,及外資分析師的各種精采生活。但,令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在中後段章節,作者描述自己如何從小留學生的破英文、一路到低空飛過進了美國大學、並經由訓練提昇自己英文口說能力的過程。
在這一路成長的歷程,作者靠著努力、持續不懈贏回了自己的信心,以及別人認可的眼光,這些特質也讓作者在往後的人生,能發揮最大的自我價值而獲得成功。
就拿語言來說,楊應超在書中提到:「台灣有許多傑出的研究員,往往無法說流利的英語,這真是一個很大的致命傷。而且他認為,「說」的能力反而比寫作的能力重要。」別以為楊應超因為當了小留學生就英語嚇嚇叫,其實直到要申請美國普渡大學時,他的英語成績仍舊是非常爛,在大學四年裡他是靠著強迫自己每兩個星期就參加學校所舉辦的「國際演講協會」的活動,逼自己一定要在眾人面前開口講英文,這樣的訓練一講下來就是5年,直到他進入IBM工作後,這樣的訓練仍持續著。
算算一個月若有2場站在眾人面前強迫自己開口說英文,5年下來,楊應超就有120場在大眾面前發表英語演講的練習機會,英語從不輪轉變流利,我相信這也成了他日後在外資圈工作的重要無形資產。
也許聰明才智有與生俱來的成份,但是後天的努力與堅持卻有不可抹滅的成效。從楊應超練習英文的例子裡,單單看他對英語所下的努力,你就可以預見後來在職場上能夠成功的影子。
時下很多人也許會抱怨大環境不景氣、生不逢時,但是環境是一回事,重點是你怎麼看待自己,以及你的「態度」是什麼。作者面對環境的態度,也從小就練就一身與環境共處的功夫。
當作者還是一位剛移民美國的小學生時,在語言不通、人種與文化不同的壓抑環境下成長,楊應超選擇不抱怨,快速的調整步調適應新環境,並展現自己善長的潛力:打電玩,以吸引同儕的注意。
也許從小在異國長大,養成楊應超能快速適應不同環境的高度彈性。因為剛移民到美國,由語言、文化所引起的不適應,在楊應超以台灣學的音樂、以及台灣教育體系下良好的數學表現等方式,展現了自己在外國生活圈裡的信心,這些傑出的課外活動表現,也陪著楊應超度過那些移民陣痛期的不適。
在這本書裡,你會不斷看到熱情、改變、勇敢、挑戰、向前的態度,伴隨著作者從小到職涯生活。例如作者當年憑著一股衝勁,在移民美國14年後,居然選擇回到香港任職,在所有人眼裡看來的「反向操作」,其實對作者而言就是聽聞了學長的一句話:「人生就像一個工具箱。」希望在自己職場的工具箱裡,裝進更多的材料與技能,於是作者希望這不一樣的經歷能為自己闖出一番局面。雖然,後來遭逢失業,卻也讓他展開職涯的新一頁。
也曾有人問作者,難道不怕失敗或事與願違嗎?作者認為:山窮水盡疑無路,只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要想著失敗或成功,害怕永遠無法讓自己前進,也許想著只是這條路行不通而已。這就是他的態度,也因這樣的態度,引領著他在職涯上一路不斷勇敢的新嘗試。
不過,作者在書中也提醒大家,所謂的勇敢嘗試與衝勁並非「瞎闖」,而是要有目標與計畫。沒有目標,一切就是空談。作者引用了美國成功學大師金克拉(Zig Ziglar)曾說:「目標一旦確定,就像導彈裝了雷達,能把人生指引到該走的方向。」因為明確的目標,會導引你投注所有的資源,而有了目標,行動力更是關鍵,空有目標,但缺乏執行力,那也都只是空泛的想像而已。
一個成就非凡的工作背後,必定有說不完與無法說的辛苦與努力。光環的背面,是我們看不見的不眠不休與犧牲,在競爭激烈的投資銀行環境中,只有第一名沒有第二名生存空間,而外資分析師有時為了「使命必達」的案子,甚至必需在凌晨三點起飛的貨機上,「喬」出一個位子,利用時間飛抵客戶所在地,與客戶吃頓早餐。這一切的一切,有精采絕倫,也有徹夜未眠,沒有熱情真的無法支撐這一切。
誠如作者所說:「我堅信,人生短暫,必須在有限的光陰中,找到自己最擅長的領域,點燃心中的熱情,認真工作,痛快生活,讓人生了無遺憾!」
(作者薛怡青,曾擔任科技媒體記者,現為Readmoo特約作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