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1日 星期二

觀察站/變質的政策 優質的教育呢?

2013/06/11 【聯合報╱本報記者張錦弘】

免試入學、免學費,是十二年國教的兩大要素,如今免試入學已變調,不但要採計國中會考成績、要考特招,超額比序的爭議更多;若「免學費不排富」也跳票,政策主軸已大幅扭曲。

十二年國教周六將公布,但對於免試入學、免學費這「雙免」政策,至今仍爭論不休,連家長團體都鬧內訌,各持己見。

不少人主張,十二年國教乾脆延後,或分區分階段實施。問題是,明年十二年國教免試入學原宣稱不採計在校成績,現在國二生早已準備多時,若現在才要改變遊戲規則,對他們不公平,延後實施付出的社會成本太大。

相較之下,免學費政策的爭議相對較小,包括教育部及媒體民調,「免學費」幾乎是十二年國教政策中唯一受到過半家長歡迎的項目;但這項「美意」,卻被地方首長譏為中央做「好人」,硬要地方埋單。當財力相較「雄厚」的六都皆宣稱無力負荷時,其他窮縣又該如何擠出「免學費」預算來?

即使中央政府總預算已將教育經費比重提高一個百分點,但新增的兩百多億元幾乎全數花在十二年國教及五歲幼兒免學費上,已無餘力提升教育品質,但鬆綁的優質教育卻是十二年國教的「政策初衷」。

政府推動十二年國教原是美意,但即將拍板的主事者須再深思:在「免試」和「免費」的兩項工具之外,什麼更是十二年國教的初衷與本意呢?攸關下一代教育品質與競爭力的師資、課程、設備,政府打算投入多少資源呢?在江揆向立院報告的倒數計時中,官員更要好好深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