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4日 星期六

台大醫學系 擬禁色盲生報考

2014.06.14【聯合報╱記者林秀姿/桃園縣報導】

色盲不能讀醫學系?台大昨在全國大專教務主管會議上提案,想修改招生簡章,明訂有辨色力異常者不得就讀醫學系,但遭教育部反對,認為違反人權,需進一步討論。

台大多年前有一名學生,因母親罹癌從小立志當醫生,沒想到好不容易考上醫學系,才發現有嚴重色盲,無法分辨病理切片上的各種顏色,幾經掙扎後只好轉系。

台大註冊組主任洪泰雄表示,台大每年幾乎都有類似案例,由於目前招生簡章只寫「不宜」報考,並未禁止報考,只能等學生入學後再協助輔導轉系,如不願意,或其他系不願收,對學生和校方都會造成困擾。

洪泰雄說,希望教育部能放寬限制,將招生簡章修改成「請勿報考」,或加註健康檢查未通過時,「不得辦理註冊入學」等字樣。

此提案在會中引發爭論。教育部高教司司長黃雯玲表示,此舉恐違反人權,影響學生受教權;且辨色異常有程度輕重之分,需進一步和其他醫學院討論。

馬偕醫學院教務長卓文隆也提醒,不能拒絕障礙生報考任何科系,若簡章上加註「不得辦理入學」會有違憲問題。他認為,學生入學後若發現有辨色力異常問題,可由學校輔導轉系即可。

台北醫大教務長朱秀娟也說,這類學生念醫學院確實較辛苦,但醫學院很多領域,辨色力異常的影響有大有小,不該在入學端就「堵死」。

不過,陽明大學教務處綜合組長何秀華坦言,每年確實都有家長詢問辨色力異常能否讀醫學系,學校會「提醒」恐影響未來學習情況,但不會直接拒絕入學。

高雄醫大也表示,通常校內各類系所,會依照就業上的考量,在簡章上針對各類障別學生提出報考限制,若考生錄取後被發現有色盲,會直接取消入學資格。


辨色異常 求學、行醫受限


2014.06.14【聯合報╱記者鄭涵文、吳佳珍/台北報導】

台北醫學大學副校長邱弘毅說,辨色力異常學生進醫學系後,上某些需判別切片顏色的病理課,會較辛苦,未來進醫院也勢必會受選科限制。這些學生非常優秀,若非原本就志在行醫,或許不需執著於醫學系,也能在其他領域發光發熱。

台北振興醫院健康管理科主任劉銀冰指出,外科醫師需辨別血管、內科需辨別黃疸、肝硬化則要辨別紅色的蜘蛛痣;甚至察看人體外觀或指甲,都需要辨色能力。

不過,辨色力異常的人,視力其實正常。三軍總醫院眼科主治醫師呂大文說,這些人通常是紅綠色盲或藍綠色弱,沒辦法清楚分辨顏色,通常立體感也較弱,因此在看切片或上解剖課,會遇到極大困難

呂大文指出,這類學生未來不適合從事眼科、外科或檢驗師等工作;但他聽過有辨色力異常的醫師,從事一般內科工作。

劉銀冰說,醫院聘請醫師時,會要求做健康檢查,辨色力異常也會納入錄用考量,通常不錄用機率很高,或無法進入特定科別;而篩選是為了保護病患就醫安全。



台大教授:保障病人權益 並非歧視

2014.06.14【聯合報╱記者林秀姿/桃園縣報導】

拒絕辨色力異常者就讀醫學系,有違人權?許多醫學系教授認為,這並非是歧視,即使這類學生辛苦讀完醫學系後,也很難當醫生執業,反而白白浪費黃金學習歲月,更何況這也是為了保障病人就診權益。

台大醫學系主任吳明賢直言,辨色力異常者「連血管在哪都分不清楚,如何執業?」他強調,這並非歧視,而是對於學生未來就業的實際考量。過去台大醫學系確實錄取過這類學生,大多數協助轉系,但也有學生辛苦讀七年後畢業,卻未聽說畢業後能順利當醫生執業的案例。

吳明賢說,醫學系專業學科常遇到需要辨色的科目,包括組織學、病理學,有時要看顯微鏡,若辨色力有問題,學習不僅辛苦,選科執業更困難,從皮膚科、牙科、眼科到外科手術等都無法從事。

吳明賢表示,也許有人認為看黑白X光片沒影響,但是醫生看病人是「視診」,不能只憑X光片來判斷病情;即使從事精神科,許多色彩心理學也無法運用。

高雄醫大主任秘書林志隆也指出,就像色盲不得報考駕照,醫生面對的是病人,須謹慎面對。即使學生畢業後不從醫,想留在實驗室工作,但許多化學物品與藥物都會用顏色標示,比如危險藥品都會貼上紅色標籤,如無法分辨,易發生危險,對自己也無益。

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主任李正淳表示,中醫大未曾錄取過有辨色力異常的學生,因為醫學系的術科多,學生最清楚自己的身體狀況,不要陷自己於困境,硬要念醫學系。


台大提案:辨色力異常勿報考醫學院

2014年06月14日 中國時報 洪欣慈/桃園報導


台大昨天提議,醫學院招生簡章註明辨色力異常或嚴重障礙者「請勿報考」,陽明、成大、北醫等醫學院則持保留態度。圖為台大醫學院學生在院內努力K書。(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大學昨在全國大學教務主管會議中提案指出,針對辨色力異常或嚴重障礙者,希望將醫學院簡章改為「請勿報考」,並加註註冊檢查未通過者,不得辦理入學;但陽明、成大、北醫等醫學院對台大的提案則多持保留態度。

盼在簡章中明確標示


台大教務處註冊組主任洪泰雄說,考量病人權益及學習障礙,目前醫學院招生簡章多加註「不宜報考」,但因沒有強制性,每年幾乎都有學生考進醫學院、新生健檢後才發現辨色力有問題。

洪泰雄說,校方多會協調此類學生轉系,但因於法無據,有些學生不願轉出,另一方面也得協調轉調學系同意。

台大醫學系主任吳明賢認為,辨色力異常學生,在學習階段還可靠苦讀克服,但未來執業、實際接觸到病人後,多需要視診,在判斷皮膚、組織血管等顏色時都會出現困難。

成大等校持保留態度

但同設有醫學院的成大、陽明、馬偕及北醫等校,多認為應以個案來判斷,不宜強制拒絕;馬偕醫學院教務長卓文隆指出,辨色力異常學生進入學系後,系所可以再給予輔導,「不走外科,可以走精神科」,不需要在招生時就做切割。

北榮臨床毒物與職業醫學科主任楊振昌表示,辨色力異常對不同科別影響程度不一,且辨色力異常有不同程度,得視個案狀況評估,是否要直接禁止入學,需從長計議。


教部:恐違平等受教權

教育部高教司長黃雯玲表示,若強制在簡章中標示特定族群不得報考或不得註冊入學,恐涉及憲法保障的平等和受教權,需審慎衡量,將在之後全國醫學校院長會議提出討論,各校得出一致共識再決定,現階段招生簡章暫不更改。

慈濟大學醫學系李同學表示,就學習層面而言,影響並不大,且辨色力異常學生若決定要來讀醫學系,應已做好心理準備得克服一些障礙,若克服不了,學生會自己選擇轉換道路,不應該強制禁止就讀。

李同學也說,就算學生自己能克服,臨床碰到病人時,病人可能較難接受,醫師專業會受質疑;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系大五學生黃昱銘認為,未來到醫院找工作時,恐怕很難獲錄取,學了7年出去卻無法執業,「滿可惜的」。


台大提案 色盲禁考醫學院

2014-06-14 自由時報

理由 為自己好也為病人好

〔記者林曉雲、魏怡嘉/綜合報導〕台大昨在全國大學教務主管會議中提案,於招生簡章中明訂色盲(辨色力異常)學生勿讀台大醫學院,理由是此舉不但為自己好,也為病人好!但教育部持保留態度,認為恐有違憲法保障的受教權,需再研議。

辨色力異常或嚴重障礙者不適合從醫,醫學院招生簡章多加註「不宜報考」,但無強制性。台大註冊組主任洪泰雄表示,台大醫學院每年錄取一百多位學生,近年來每年都發現有一、二位辨色力異常的學生考進,有的是明知還執意報考,有的直到入學做了健康檢查後才發現。

洪泰雄說,醫學院所有系都必修病理實驗,需要分辨顏色,通常發現色盲生會輔導轉系;電機系以往常會願意釋出名額給醫學系生,但如果原本念護理系,轉系過程則易被其他錄取分數較高的學系拒絕。

洪泰雄表示,培育醫學院學生要付出極大的資源和社會成本,辨色力異常學生就算能完成學業,未來執業時也可能對病患造成危險,才建議在招生簡章中明訂:「辨色力異常或嚴重障礙等,會影響學習及照顧病患者請勿報考,如於各校註冊檢查未通過時,不得辦理註冊入學。」
恐違受教權 教部態度保留

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黃雯玲表示,憲法保障受教權,必須非常謹慎,建議另行在全國醫學校院院長會議提出討論,暫不更改招生簡章。


各校態度不一此提案待議

高雄醫學大學主秘林志隆也認為,就像色盲不得報考駕照,醫生必須更謹慎;即使畢業後不行醫、留在實驗室工作,藥材藥物也都用顏色標示,例如實驗室中危險的藥品都會以紅色標示,若無法分辨顏色,容易發生危險。

中國醫學大學副校長吳聰能則說,體液、血液等檢驗,需要眼睛辨識;諸如有機化學、解剖、組織、生理病理等,這些需要顏色辨識的基礎課程,色盲者恐無法有足夠的學習績效,對就學者也是耗損。

但台大的提案昨在會議上未獲支持,成大、陽明、馬偕等校多認為事涉學生受教權,不宜明文禁止入學。


專業觀點 眼科醫師︰色弱者 不宜檢驗及病理科

2014-06-14 自由時報

〔記者魏怡嘉、黃邦平/綜合報導〕三總眼科部主任呂大文表示,色弱主要是因視網膜椎狀體發育不全所致,嚴重度與發育不全的程度相關,輕者只是對一、二色辨識不出來,嚴重者只能辨識出一、二色。
廣告

只能選精神科、放射科及內科等

呂大文指出,過去確實有醫學生上實驗課程時才發現自己有色弱,未來即便拿到執照,也只能選像精神科、放射科及傳統內科等;如果要用機械手臂動手術,由於需靠色彩辨識,就沒有辦法了。色弱醫師不能勝任的工作包括需要染色辨識的檢驗科、病理科及彩色的超音波。

一位不具名的醫院主管表示,就像客車司機不能有色盲一樣,限制色盲醫師是為了公共利益,非關人權歧視。

衛福部醫事司司長李偉強表示,色弱者有輕、重之分,是否有色弱就不適合當所有科別的醫師?需要再討論。

色盲者究竟能否考醫師執照?考選部表示,目前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考試法並未規定體檢,是否要在醫師國考中加入限制,需視醫界認為有否必要再做研究。

勞動部則認為,有些醫事工作可能對辨色力要求較高,醫院在招聘醫師時,若要求排除辨色力異常者,初步看來並非就業歧視。


辨色力異常 執刀顯微手術…

2014.06.15【聯合報╱陳家祿/醫師(台北市)】

幾千年以來,「望聞問切」是傳統醫學診察的四診。這四診中,排第一的就是「望」,即用眼細心的去觀察病人的身體狀況,包括面色、眼球顏色、瞳孔形狀大小、膚色、肢體動作等;漸漸的,外科醫學興盛,任外科醫師,除了本身要手巧之外,好的眼力與視覺也十分重要。尤其盛行微創手術的今日,外科醫師要挑選的觀看手術螢幕,不是只有呈現二五六種顏色的螢幕,而是可呈現出千萬種顏色的螢幕,可見色彩的鑑別對於現代醫師十分的重要。

很特殊的是,畢業於美國哈佛醫學院的Dr.Laurence Gardner,是一位腎臟科醫師,也是邁阿密大學醫學院的副院長。他是一位先天色盲患者。他曾自述在哈佛醫學院時代,常會在考卷上寫道:「我因為色盲的關係,也許有些細節沒有看出,請有機會告訴我正確答案」。想必Dr. Laurence Gardner以往在求學中仍存在著一些挫折,但似乎無損於他後來的內科成就。

我的主要工作是眼科,已執行過數千例的手術,十分贊同已故的紐約醫學院眼科教授Dr. Kelman描述的醫師特質:一、分享自己的經驗。二、有自信。三、有敏銳性。四、有勇氣。五、有好視力、眼光。六、適應力佳。七、有目標。八、對自己的命運與前途負責。九、有好奇心。十、富有創造力。十一、富有推動力。

一位好醫師也要能接受挫折的能力,美國作家Rita Mae Brown名言「明智的判斷來自經驗,而經驗往往源自錯誤的判斷」。有時在顯微手術中,我感覺自己就像一名飛行員一樣,操縱著高科技的儀器,務必使全機的乘客平安降落,縱使碰到亂流,也要有好的應變能力。也因此辨色力異常是否醫學系設限,我想就跟辨色力異常是否擔任飛行員設限一樣。我想在濃霧亂流中目視飛行,視力與辨色力就成了是否平安降落的關鍵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