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日 星期六

抗戰勝利70周年專題【七之一】血肉磨坊 2/4/掩護後撤… 張自忠忍辱被罵漢奸

2015-05-02 聯合報 記者陳言喬/專題報導

「忍辱負重」是什麼?愈是了解抗戰經過,愈能感受它內含的委屈與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意義。

因為武器不如人、因為訓練還不夠、因為準備還不足,「忍辱負重」幾乎成了抗戰的最高指導原則。

於是有了張自忠被罵成漢奸、有謝晉元保衛四行倉庫、有孫立人孤軍深入印緬解救英軍,還有更多敵後同胞忍死血淚的抗日故事。

七七抗戰後,張自忠為了掩護華北軍政後撤,奉上級命令接了北平市長與日本人周旋,他自知會被罵成漢奸,但是為顧全大局只能默默忍受。待完成任務後才脫逃到南京報到,隨即被蔣委員長委以重任,與日軍廝殺,直至南瓜店殉國。

中山艦艦長薩師俊在武漢長江雙腿被炸斷、左臂重傷,仍不肯離艦,在中山艦即將沉沒前被部下拖走登上舢板,結果被日機掃射陣亡。

郝夢齡軍長在忻口戰役陣亡前,寫遺書給女兒:「我愛你們,更愛我們的國家,萬一我陣亡,你要聽母親的調教,至於你上學,我個人是沒有錢,將來國家戰勝,你可進遺族學校。」

戴安瀾與孫立人率軍深入印緬山高林深最惡劣的戰場(世界降雨量最多地區),作戰半徑達一千多公里(最長單軍作戰距離),他們都抱著有去無回的決心,在孤立無援的戰場堅守。孫立人甚至擊潰日軍,解救七千英軍。

這些「典型在夙昔」的事蹟,都在說明「忍辱負重」的需要與必要。

歷史學者黃仁宇以其曾在抗日時擔任排長的經驗撰文稱,抗戰是「忍辱負重、埋頭苦幹」,國軍失去東邊戰場被驅入內地後,工廠數只剩全國百分之六,發電量只有全國百分之四,還要對抗日本八十萬雄兵。

他說,國民政府為了維持局面繼續抗戰,走投無路下,苦肉計、空城計都來了(指焦土政策),已談不上合理與不合理、合法與不合法了。

一九三八年六月為延緩日軍機械化部隊南下,國軍決黃河堤,造成八十九萬平民死亡、四百萬人流離失所(苦肉計)。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國軍放火燒長沙城,五天五夜燒到地面都通紅,造成三萬人死亡(空城計)。

黃仁宇回憶,國軍的下級軍官根本難有補給,軍官半似乞丐、半似土匪,但這樣一個穿草鞋、吃狗肉,衣不蔽體的部隊,與強敵對抗八年,即算沒有憑自己力量打敗日本,也將日本拖垮,在中國歷史上沒有,在世界歷史上也難找到類似事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