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5日 星期一

隱私網戰10 透明人生 / 手機會背叛 你下載免費App個人行蹤曝光

2019-03-25 聯合報 記者彭慧明、梁玉芳╱專題報導

免費的服務有時可能成本更高,因為許多業者提供的服務,會讓消費者送上的數位資料,就是代價,只是民眾看不到,甚至不在意。

大部分常上社交網站人在日常生活中,吃飯要拍照上傳,把個人及他人的行蹤與資訊,形同自動送給科技巨頭,科技公司再把你的資料當成商品賣給第三方。

專家指出,民眾個人資訊就是業者要挖的數據,亦即業者希望掌握消費者的「數位足跡(digital footprint)」。

串流影音業者承認,免費影音網站都會在用戶觀看的設備,如手機、平板、電腦中,埋入追蹤網路行為的cookie(造訪的網站或應用程式放置你裝置中的小型文字檔);即使用戶換到別的網站,廣告也是如影隨形。有些網站更可能帶有病毒,專門盜取使用者個資;所以,免費的最貴。

丹麥大學的專家曾進行一項社會實驗,要路人下載一款免費的手電筒應用程式(App),好幫忙測試。手電筒App會取用使用者的照片、攝影機、麥克風以及衛星定位系統(GPS)定位;但是,使用者根本不去注意App的取用權限。

直到數天後,實驗者根據GPS定位就能找到使用者的家,敲門那刻,社會實驗證明「送出個人隱私的,就是你自己」。

研究人員解釋,透過這個手電筒App,可以瀏覽用戶和朋友所有對話。使用者的反應包括:

「我不認識你,你卻入侵我的世界,這很恐怖。」

「我非常生氣,氣我自己竟然這麼容易就同意了!」

不過,也有消費者認為,自己並非名人,並未特別在意個資的保護。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