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7日 星期一

北科大校長:技職生滿手證照 大多沒用

2013-01-07 【聯合報╱記者鄭語謙/台北報導】

教育部人才培育白皮書辦公室執行長、清華大學講座教授彭宗平(右)昨天邀集產學界舉行公聽會,討論如何強化技職教育,由「技術職業教育組」召集人張一蕃(中)、台達電董事長鄭崇華(左)擔任主持人。 記者胡經周/攝影
北科大校長姚立德昨天表示,現在技職科大學生至少手擁幾十張證照,但這些「證照達人」往往考完後才發現,很多證照對就業根本沒有幫助。他建議勞委會讓證照法制化,並規定更多行業率先聘用有證照的學生,讓技職生就業更有保障。

教育部人才培育計畫辦公室昨天舉行技術職業教育組第二次公聽會,對於不少產業界抱怨技職人才不夠用,姚立德在會中表示,現在教育部挹注技職科大經費只占百分之卅二,一般大學的經費為百分之六十八,技職經費竟不到高教的一半。

姚立德表示,希望教育部將拉近高教和技職經費落差列為未來重要目標,才有足夠資源提高技職教育品質。

他並建議政府應設獎勵機制,獎勵提供實習機會給學校的企業。姚立德表示,德國和奧地利都很鼓勵企業和教育界共同培育人才,政府並提供獎勵機制,如果台灣可以仿效,相信能鼓勵更多產學合作。

針對技職和高教經費落差大,教育部次長陳德華昨天表示,高教與技職經費一直以來都有落差,主要是近年因技專院校擴張太快,導致稀釋資源;而一般大學不僅以國立大學較多、研究生也比技專院校多,接受政府補助的比率自然比較高。若要立刻拉平差距有困難。

不過教育部也承諾,未來教育部只要有新爭取到的經費與預算,都會直接投入技職教育,目標為逐年拉平資源落差。

擁14證照 達人:有用的僅兩張

2013/01/07  【聯合報╱記者鄭語謙/台北報導】

剛畢業的城市科大機械系畢業生吳念靜,就學時是班上同學口中的「證照達人」,在學期間就考取十四張證照,但是,她說,真正有用的卻只有兩張。

目前吳念靜已經決定考研究所。她說,在學時因擔心未來找不到工作,大一開始準備證照考試,包含最難考的專業的「自動化工程師」、「機械人才認證」證照以及設計繪圖等,她各花一、二個月就考取。

吳念靜說,最難考的「自動化工程師」和「機械人才認證」兩張專業證照,確實會加分,其他如機械繪圖的證照,若沒有要從事該工作,幫助其實不大。除了專業證照,技職科大畢業生最好還是要有英檢證明,對於求職才能真正的加分。

遠東科大旅遊系教授何嘉惠表示,技職生進職場前,當然還是要看有沒有證照在手,如word、excel、會計等基礎證照一定要有,但最好還有考「別人沒有的」。例如現在領隊最多的都是華語證照,若能有歐美或是日韓等,就能增加就業機會。

鄭崇華:技職教育 要跟上產業腳步

2013/01/07  【聯合報╱記者鄭語謙/台北報導】

台達電子榮譽董事長鄭崇華昨天說,大陸工資逐年提高,人力成本和台灣不相上下,許多台商打算回流,台灣卻找不到人可用;呼籲加速培育技職人才。

教育部規畫今年五月底推出「人才培育白皮書」,昨天舉辦「技術職業教育組」公聽會,由台達電董事長鄭崇華、教授張一蕃等擔任召集人,邀請學者專家討論技職教育定位、產學合作等議題。

鄭崇華指出,過去大家認為大陸很好找工人,但近年大陸實施一胎化政策,工資提高,人力成本和台灣幾乎相當,許多台商已經計畫回台,他卻憂心台商回流後,要去哪裡找人才?

鄭崇華表示,現在可用的技職人才人數偏低,而人才培育必須靠技職教育,他建議「技職教育必須準備好,盡速跟上產業腳步。」

至於需要何種人力?鄭崇華表示,需要的人才非常多元,包含基本勞工與技術人員。他說,基本人力雖可用外勞替代,但中、高階技術的人力培養,還是要靠學校。

產業界代表、裕隆汽車副總經理王炅良則建議,學校教育應以市場為導向,學校課程也須有業界共同規畫。而學生在學期間除要實習外,畢業前的就業準備也應放到課程中。

台灣機器工業工會副理事長黃火煌表示,目前全國有機械相關科系有一百多所,目前培養出來的專業人才有數十萬人,但真正從事機械相關的人數卻不多,建議國家要進行專才專用培育,以五成畢業生進入相關行業為目標;否則國家編列鉅額教育經費就是浪費。


職訓局:職能基準 一年內訂出20個

2013/01/07  【聯合報╱記者陳幸萱/台北報導】

勞委會職訓局局長林三貴昨天表示,目前勞委會訂出的技能檢定,雖然當初也是徵詢業界意見來訂考試標準,但制度僵化,想更動技能檢定內容動輒需要兩、三年,使技能檢定與業界脫節,甚至還在使用過時的工法與材料。

北科大校長姚立德認為,勞委會應推動證照法制化,否則學生考了一堆證照,卻對就業沒有幫助。勞委會說,今天就會找各部會開會,將由各部會訂定各自的「職能基準」,每一至二年檢討是否符合業界需求。

林三貴指出,未來各部會可委託公會或學校訂職能基準,須找產業代表來共同討論;之後公家單位、學校或民間業者可依此開設課程,或是辦理執照鑑定;課程及鑑定同樣也須經勞委會核定。

他表示,這種作法就能改善目前技能檢定僵化的問題,目前國際上也傾向由民間訂定職能基準或舉辦職能認證,政府只是監督、輔導角色。

林三貴說,現在由勞委會辦的技能檢定,原本是針對公共安全、公共衛生相關職業,需要由國家公權力來確保執業能力,但因為國內只有這麼一套職能認證,後來業界需要認證時,也都向勞委會要求開設新的職能檢定。目前已增加至兩百多項技能檢定,有些不僅沒有必要用到公權力管理,勞委會也難以更新,造成證照不符合產業需求。

今天職訓局將邀集經濟部、交通部、農委會、金管會等十幾個部會,溝通訂定職能基準的SOP,目標一年內訂出廿個職能基準。

林三貴補充,這些職能基準並非全無基礎,可參考各部會已有辦法、或是勞委會的技能士檢定;只是希望藉此建立夠靈活、可隨市場需求而改變的職能基準,相關訓練課程、考試檢定也可與時俱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