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7日 星期六

12年國教雜音/國中易、大學難 任督沒打通

2013/04/27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
圖/聯合報提供

前幾年提到十二年國教時,還人人稱好,家長們上街頭要求政府提早實施。但這原該叫好叫座的政策,臨到上路前一年,實施細節陸續出爐,竟只有四成家長盼著它明年就上路。

其實這一點不矛盾。學生、家長支持高中職優質化,但不相信教育部沒有投入多少經費,短時間內竟然就讓「九成高中職都優質化」了;他們支持免試入學的理念,卻不贊同超額比序竟還要比到志工時數,繁瑣的項目讓學者大嘆「這是整人、反教育」。

教育政策攸關廣大學子就學權益,寧可穩健漸進,最忌急改冒進。把教育改革當成急行軍,主帥一聲令下,限期攻下灘頭堡,屬下只得往前衝;端出的政策,得不到教師、家長與學生的理解與支持,只怕「十二年國教」明年急上路,會惹來怒氣滿天,反而傷到馬政府的威信。

舉例而言,教育部與教改團體都同意,教改的源頭就是家長必須改變「以升學為重,迷信明星學校」的觀念;但這豈是一朝一夕能夠成就。除了宣導之外,在硬體環境上,總要各地區高中職辦得一樣好,校校各有特色,才有條件呼籲學生就近入學、適性發展。

再如,教育部宣稱「九成高中都優質」,但大眾真的相信嗎?另外,國中鬆綁了,等到高中升大學時,還是要拚「台成清交」。升學進路的末端沒有鬆綁,只在前端推免試入學,任督二脈沒打通,也是徒然。

事實上,在馬總統第一任任期內,教育部原本規畫十二年國教實施時間為一○五年,因為這一年的國中畢業生人數將降到廿四萬人,比一○三年的畢業生少了四萬多人,每位學生擁有升學選擇變多,才是免試入學政策水到渠成的最佳時機。

十二年國教的目標,本在「適性揚才、減輕學生壓力」。站在十二年國教改革的關鍵時刻,面對民意的諸多疑慮,主政者應莫忘初衷,在六月十五日制定實施細項之前,應回頭檢視是否偏離目標。

如果改革的方向正確,再投入充足的經費於教師進修、教學活化、適性輔導,讓配套到位,政策才能穩健上路,也才能贏回民眾當初的叫好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