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6日 星期一

兩岸生落差「比飛彈對台更驚悚」

2013/09/16  【聯合報╱記者鄭語謙/台北報導】

國內很多大學生不是愛蹺課,就是上課打瞌睡、吃東西,和陸生的競爭力落差,學者認為,「比一千顆飛彈瞄準台灣更驚悚」。 本報資料照片

前政務委員、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薛承泰昨天表示,面臨少子化衝擊,培養學生競爭力是教育關鍵,但他觀察發現,同樣是早上八點的校園,走在大陸校園裡,學生早在念書;反觀台大學生,校園還是空蕩蕩,甚至上午三小時的課,有一半學生「只上二小時,蹺課一小時」成常態。他直言,兩岸競爭力的落差,「比一千顆飛彈瞄準台灣更驚悚」。

薛承泰昨天出席教改論壇時指出,早年交通不便,只要「塞車」,學生根本擠不上車,也下不了車,上課可能因此遲到;但現在交通便利,早上的課,學生卻不來上。台大開學一個月後,平均有一半的學生「把三學分當兩學分修」,早上九時到十二時的課,只來兩個小時。

他說,走在大陸清晨的大學校園,八時才上課,學生七時已在校園念書;反觀台灣校園這時還是空蕩蕩。他認為,大陸學生面對競爭,更有「向上」求學的態度。

台大主秘林達德說,早上八時的課,學生姍姍來遲確實很普遍,這是這個世代年輕人的通病:晚上掛網,早上起不來。而大陸學生是經激烈競爭才有學校念,不像台灣念大學很容易,他們因此較珍惜學習機會,也相對勤快。若老師教學技巧更好,台大學生遲到的情形應會改善。

一名台大張姓學生說,來台的陸生確實比較認真,台灣學生會「看情況」,熱門通識課或必修課,都會盡量到;但冷門、又沒興趣的課,就會蹺課或遲到。

台大歷史系魏姓學生則說,兩岸對「認真」的定義不同,不一定早起念書就有競爭力;像她也養成每天七時就起床閱讀的習慣,包含看教科書、報章雜誌及新聞都是「念書」,「台灣學生贏在有多元的創意。」



李家同:學生蹺課 教授也要反省

 2013/09/16 【聯合報╱記者鄭語謙/台北報導】

清華大學孫運璿榮譽講座教授李家同說,台灣學生蹺課、競爭力不如大陸學生,大學教授「不能只檢討別人,不檢討自己」,也要反省為何學生不來上課,或上課睡覺。

李家同自豪,自己教書四十年來,從沒有學生在他的課堂上睡覺。

政大法律系副教授劉宏恩日前在臉書上宣布「媽寶、爹寶不要來(修課)」,他表示,第一堂課就開宗明義告訴學生,不收不認真的「機車學生」,畢竟學習態度是一輩子的;大學生應自我要求,如不想上課就不要修,不要上課到一半,大剌剌走進教室影響其他同學。

不過劉宏恩也認為,老師要「硬起來」管理學生。現在有教師評鑑,學生可打分數評鑑老師,導致有的老師不敢、也不想管,放任學生上課「滑手機」、睡覺、遲到,「其實只要老師認真,學生就會認真把上課當一回事。」

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黃光國在教改論壇上指出,當前教育最嚴重的問題,在於錯誤的教改政策造成形式主義,大家都念大學、大學教授都忙著拚論文,整個教育界充滿重量不重質的浮濫之氣。

政大教授周祝瑛也指出,現在大學教授每天第一個工作,就是打開電腦看論文通過沒,幾乎所有老師都因制度使然,把研究當首要工作,把教學擺第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