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3日 星期日

拚建北 末代基測生 甘願念國四班

2013/10/13 【聯合報╱記者鄭語謙、王涵秋/專題報導】

雖然明年十二年國教就要上路,但仍有補習班推出「國四班」。 記者盧振昇/攝影

昨天當大家享受周末假期時,有一群「國四」學生,安靜而肅穆地坐在教室裡,抬頭盯著黑板,認真抄筆記。他們是末代基測考生,以免試為主的十二年國教明年八月就要上路,他們卻準備用一年時間,力拚陌生的會考和特色招生,就為了考上第一志願。

台北市一家辦理重考歷史悠久的補習班,今年照開國四重考班,以「大會考、特招等於第二次基測」招生。補習班並在網站上強調,競爭激烈的基北區特色招生,要考國英數三科,學生想念好學校,一樣要用考試成績決定學校,並說十二年國教是「換湯不換藥」

國四重考班在大台北已寥寥可數。這家補習班的十名國四班學生,為了在會考和特招考試拿到好成績,從今年九月中開始,每早九點就到補習班報到,從國英數史地物理化學,科科都由老師從頭指導複習,傍晚六點半才下課,周末也不例外。十月中開始,一周有三天還須「留校晚自習」,直到明年五月會考前一天。

重考班許姓負責人表示,以過去重考班紀錄,只要按進度念書,基測平均成績可以進步六十多分;若有心,進步一百分也不難。

不過,重考代價不小,一年補習費要十四萬九千元。參加國四班的新竹市三民國中語文資優班畢業劉姓女學生說,今年基測表現失常,距第一志願北一女還差卅分,「想要再給自己一次機會」。雖然學費不便宜,家人都覺得「值得」。

為了讓自己更專心,劉同學還獨自北上租屋;看到同學都已上高中,她坦言「壓力不小」,但只要進入北一女,就不會後悔。

另一名國四班的末代基測的李姓學生說,他和家人決定在重考班「認真拚一年」,希望明年可以特招方式上建中。

全國教師總會總聯合會秘書長吳忠泰表示,少子化影響,進前三志願變得較容易,國四班竟沒消失,代表學校還是有階梯現象,學生壓力也沒消失;他預測,只要十二年國教追求的「校校均優質」政策失敗,國四班就不會從歷史消失。

全家盟理事長吳福濱表示,盲目追求明星高中,不保證未來就可以學得好,教育部必須讓現在的第二、第三志願學校變成社區高中,才能真正讓國四班消失。




教育部:重考生免試 補服務時數

 2013/10/13 【聯合報╱記者鄭語謙/專題報導】

十二年國教以免試升學為主,不過重考班學生沒有服務學習紀錄、體適能等相關成績紀錄,如何入學?教育部表示,重考學生可用過去成績參加明年的免試,但要補作服務時數,並建議重考生,最好及早掌握各區「超額比序」項目,才能及早做準備

十二年國教明年上路,今年的國三學生是第一屆適用對象,入學方式分為免試入學和特色招生,無論參加哪個方式,學生都必須參加會考;而今年的國四學生均為基測末代考生,若選擇重考,等於要從頭準備陌生的會考及特招。

教育部國教署高中及高職組副組長蔡志明表示,末代基測考生若想要重考,同樣可比照第一屆十二年國教學生,參加明年的免試入學和特色招生兩種入學管道。

免試入學部分,學生須自行報名會考,若遇超額比序,包含服務學習、獎懲紀錄、社團活動表現、參加科展及各類全國性競賽成績等,各區雖有不同,但重考生皆可向原母校申請過去的在學成績作為參照。只要過去三年有成績紀錄,重考生參加免試,就能跟母校申請成績證明。

其中服務學習項目,由於過去國中生不一定要做志工等服務,國四生若無成績紀錄,可回母校請學校提供可做服務學習的機構,事先申請並完成時數,再由學校認證即可。

至於特色招生部分,重考生一律必須採自行個別報名方式。國教署建議,重考生最好提早了解各區招額比序項目,才來得及補強各項成績。若服務學習若沒有相關紀錄,可請學校轉介當志工的機會。體適能方面,則可利用全國各區檢測站測驗。




電影主角也念國四 「那一年,像監獄生活」

 2013/10/13 【聯合報╱記者王涵秋/專題報導】


曾飾演「國四英雄傳」男主角的黃朝盟,求學時也曾是「國四生」,現在是台北大學教授,右圖為當年電影劇照。 記者陳瑞源/攝影
 
民國七十四年有部轟動的電影「國四英雄傳」,大膽而直接批判了當時的升學主義,被視為新浪潮電影的重要作品。劇中的男主角、當時還在念建中的黃朝盟,近卅年後,他現在的身分是台北大學教授兼學務長。他不只在電影中演出「國四生」,現實生活中,他也曾是「國四生」。

回想國四班補習的那一年,黃朝盟形容「簡直像過著監獄生活」。

他說,整天都被關在又擠又窄的座位上,想上廁所,得不停向同學「借過」;因一層樓只有一間廁所,有時候還沒輪到自己,上課鐘又響了,最後大家索性憋著不上。

黃朝盟笑說,補習班大概怕學生真悶出病來,每天會有老師帶隊到樓下「逛街」十五分鐘,但只能腳步向前走,完全不能出聲,「比監獄放封還不人道」。但在那個年代,「只有考上建中、北一女,你才會被社會認同」,就算升學壓力再大,也只能咬牙繼續拚下去。

黃朝盟高二那年拍完「國四英雄傳」後,本有機會繼續演電影,但因即將面臨大學聯考,只好放棄。多年後,黃朝盟偶爾也會想,假如當初選擇先演戲再念書,或許人生會截然不同。但他認為,應該相信自己的選擇,「不要陷在別人給你的框架裡」。

雖是過來人,但黃朝盟也曾無意識地將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加到孩子身上。直到有天,兒子在他面前聲淚俱下地說「我好久沒有玩了!」他才突然驚醒。兒子念的雖不是第一志願,但在語言、運動有更適性的發展,甚至改善了父子關係,「兒子不再一大早出門,只為了避開和老爸一起吃早餐」。




國四班極盛期 教室連宿舍

 2013/10/13 【聯合報╱記者王涵秋/專題報導】

多年來,台灣社會普遍存在讀「好高中」,等於拿到「好大學」入場券的觀念,造就一股「國四重考班」潮流,卅年前全盛時期,一年高達兩萬多人上「國四班」。但隨廢除聯考、十二年國教等政策陸續實施,市場逐漸萎縮,以北市為例,從近卅家業者的榮景,凋零至今屈指可數。

台北市補教協會總幹事張浩然說,民國六十年底、七十年初可說是國四班最興盛的時代,光台北市,當時專營國四班的就包括大成、巨人、仁愛、學園、華興等將近卅家補習班,規模較大者的,每次開課至少十幾班起跳,每個班約六十到七十人,與現今相比,天差地比。

曾教過國四班的退休補教老師曾正平指出,卅年前的國四班盛行情況,就像是間私人的小學校,早上八點進教室,再留下來晚自習,晚上九、十點才能回家。國四班的「地盤」也漸從台北橋頭、南陽街一帶,拓展到羅斯福路、辛亥路附近,形成各家爭鳴。

廿年前,當時曾有國四班的導師向班上學生透露,一年薪水外加招生獎金,就有超過百萬元入袋。每到報名季,櫃台收的學費甚至得拿布袋來裝。

民國八十二年,進入大成補習班的劉先生說,當時他補的國四班有宿舍可以住,一整棟的公寓,宿舍樓下就是教室。從早到晚,都擠在寬度不到五十公分的座位上課,兩手稍微打開一點,就碰到隔壁同學。每天考試標準九十分,差一分打一下,男生打屁股,女生打手心,簡直是軍事化管理。

劉先生回憶,一年下來,每班被打斷的棍子不知有多少根,但他說,多虧了那一年,讓他進步一百廿分考取建中,一路念到交大研究所。因為他補的是「全壘打班」,班上同學幾乎一半的人考進建中、北一女,最差也有前三志願。

張浩然表示,自從實施國中基本學力測驗,重考需求相對降低,補教業者也開始尋求轉型。有些補習班改做一般課業輔導和「二次基測衝刺班」,也有補習班終究抵擋不住時代洪流,黯然退場。如今基測改會考,業者勢必會再調整經營型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