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4日 蘋果日報
|  | 
| 指南國小學生戴上斗笠到貓空茶園學採茶。余志偉攝 | 
【蔡永彬╱台北報導】最近全台小學都在考期中考,學生們忙著複習課本拼成績,但就讀新北巿種籽實小2年級的宋韋漢沒有考試,目前最重要的功課是在學校後方樹林裡搭建祕密基地,沒有學科和考試壓力。宋韋漢說,在戶外上課要自己動手找答案,要不停動腦,比只讀課本容易理解、記得牢。
不同於一般小學強調學科發展,1994年成立的種籽實驗小學必修學科只有國語和數學,其餘多數課程均由老師自行設計,包括露營、野外求生、防身術、單車探險等,學生可像大學生一樣依興趣選修,戶外或活動課程佔總上課時間一半以上,比一般小學僅約2成多很多。且在種籽實小4年級以下完全不考試,一般小學則從小一起每學期至少有期中、期末兩場大型考試,中間還有各式小考。 
種籽實小屬非體制內學校,師資、課程、教材、評量等均不受法令限制,但成立前須向教育主管機關提出申請,且每年接受官方檢核。種籽實小全校目前有95名學生,每個年級約15名學生,一學期學費6.2萬元,加上1.5萬元交通費,小學6年讀下來父母得花近百萬元。
種籽實小屬非體制內學校,師資、課程、教材、評量等均不受法令限制,但成立前須向教育主管機關提出申請,且每年接受官方檢核。種籽實小全校目前有95名學生,每個年級約15名學生,一學期學費6.2萬元,加上1.5萬元交通費,小學6年讀下來父母得花近百萬元。
|  | 
| 宋韋漢(左)和同學一起整地時發現用鏟子鏟土,比徒手挖輕鬆且速度快。周永受攝 | 
透過付出得充實感
《蘋果》記者日前走訪種籽實小,和宋韋漢等10多名低年級學生一起上「野樸」課,老師鄭婉如說「樸」是樸實,希望讓孩子們透過工作付出,得到內心的充實感,這學期的目標之一是種百香果。
要種東西就要先整地,鄭婉如要孩子們挖沙、整理乾草堆,一群小小人兒一開始徒手挖沙,接著有人想到用樹枝、石頭挖,後來有人發現拿鏟子更省力;要運走沙子時,起初小朋友用手捧沙倒進桶子,後來有人拿木板、有人撿塑膠袋裝沙,小朋友邊做邊說有趣,也有人說:「以前只會吃,不知道種東西這麼辛苦。」
|  | 
| 上野樸課時老師帶領學生親自體驗理如何挖土、整地。周永受攝 | 
親身體驗實際運用
宋韋漢說,野樸課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認識野外、尋找問題的答案,在試的過程裡得不斷動腦,感覺學得更多,最近老師要學生在校園後方的樹林搭棚子,他正忙於構想這個祕密基地的棚子要怎麼搭才牢固。小孩就讀種籽實小的黃姓家長說,傳統的填鴨式教育直接給孩子答案,讓孩子用背誦理解知識,但種籽實小讓孩子自己動手做,透過親身體驗獲取知識,讓死的知識成為孩子可實際運用的東西。
除了體制外的學校,一些體制內小學近年也積極進行課程改革,前年和今年都獲得課程評鑑特優的台北市指南國小,每周有半天時間到戶外上特色課程,以2年級來說,特色課程佔每周上課時數的6分之1,內容包括採茶、製茶、探索步道和溪流、種花草等,其中採茶課更是北巿國小獨有。
《蘋果》日前和指南小學2、3年級的學生一起上採茶課,小朋友不斷認真複誦茶園老闆娘的口訣:「捏住葉片下1公分的茶莖,輕輕往上轉。」學習如何採到茶葉最嫩的部位。回到茶場,老闆娘把剛採的茶葉煮軟,交給小朋友揉成條狀。泡茶時學生們七嘴八舌討論,有人發現茶葉沒揉過,茶湯顏色淡、有草味,揉過後,茶湯顏色深,味道也香。
|  | 
| 黃雨喬(右二)和同學忙著揉茶,以便泡茶時葉片的汁液可進入水中。余志偉攝 | 
增加對環境的認識
指南國小2年級學生黃雨喬說,上過採茶課後,整個茶葉產製的過程都印在腦海裡,比課本裡教的記得清楚。
黃雨喬的媽媽沈佳燕說,小朋友多上戶外課,可以增加對環境和土地的認識,這些都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比多背幾頁書、考試考幾分更重要。指南國小教務主任陳玉蓉說,特色課程讓學生對學習更有興趣,不至於排擠學科的上課時數。
指南國小 小檔案
◎成立時間:1975年
◎地點:台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三段38巷5-2號
◎學生人數:84人
◎教師人數:專任17人
◎收費:免學雜費,代收代辦費加教科書、冷氣費等,每學期1000多元
◎特色課程舉例:
.茶鄉茶香:學習採茶、揉茶、製茶、泡茶、品茶
.步道探索:認識指南山步道並學習閱讀社區地圖
.生活智能:種花、種草、包水餃、認識節慶
.溪流生命:認識溪邊及溪水裡的動植物
資料來源:指南國小
種籽實小 小檔案
◎成立時間:1994年,當時學校名稱叫毛毛蟲學苑
◎地點:新北市烏來區娃娃谷41號
◎學生人數:95人
◎教師人數:專任9人、兼任4∼6人
◎收費:每學期學雜費6.2萬元(另交通費1.5萬元)
◎特色課程舉例:
.故事的入口:蓋麵包窯、露營、溯溪、學習如何結繩及用刀、鏟等工具在野外生活
.野樸:親近大自然認識植物、參觀農場、蓋基地、炒野菜
.防身術:1對1及1對多的拳腳功夫,以及面臨惡人開車綁架等突發狀況要如何保護自己
.單車:學習如何調校單車、騎車到校外玩
資料來源:種籽實小
蘋果特寫:熱愛自由 修車課變志向
2013年11月14日 蘋果日報
|  | 
| 吳齊力(右起)和媽媽、妹妹合影,他說種籽的畢業生會知道該做什麼事。周永受攝 | 
畢業生說法
14歲、目前就讀全人實驗高中國中部2年級的吳齊力,小學階段經歷3種學制,1、2年級讀一般小學,3年級在家自學,4年級轉到種籽實小。吳齊力說,他不喜歡一般小學有考不完的試和功課,轉到種籽後,有一半時間是戶外活動,他尤其愛單車課程,未來想當修車師傅。
吳齊力的母親鄭小慧說,小學1、2年級時,吳齊力回家後就關在房間裡拒絕做功課,她雖不在意孩子成績,但為了應付學校要求,還是得死拖活拉地讓孩子寫功課。小三時吳齊力生了一場大病,必須在家休養,鄭小慧把課本拿回家,意外發現吳齊力會自己拿課本來翻,讓她當下醒悟,孩子不是不喜歡學習,而是方法不對,4年級時便轉到種籽實小就讀。
仍選體制外中學
吳齊力說,種籽實小有很多接近大自然的戶外課程,他最愛單車課程會教簡單的修車方法,還會帶學生滿山跑,未來想當修車師傅。
種籽實小每月學費平均逾1.9萬元,相當1個月的工資,對於當修車師傅的收入可能連學費都賺不到,吳齊力說:「沒想過這個問題。」鄭小慧則說:「當黑手沒關係。」因愛自由開放的學習風氣,吳齊力升國中時也繼續選擇體制外的全人中學。記者蔡永彬
蘋果特寫:回歸體制 初期鴨子聽雷
2013年11月14日 蘋果日報
|  | 
| 莊以琳(後)回種籽實小玩,小朋友緊黏著她不肯放手。周永受攝 | 
畢業生說法
就讀新北巿新店高中3年級的莊以琳,從種籽實小畢業後回歸體制內的學校;她說,剛進國中時,上自然和社會科有如鴨子聽雷,全班都會的東西,只有她不會。莊以琳說,那時侯真的很苦,但她在種籽實小學到敢挑戰未知的勇氣,讓她決心從國中重新開始。
常寫功課到凌晨
17歲的莊以琳說,種籽實小每學期都會舉辦旅行,從挑地點、排行程都由學生包辦,小一時她拖著跟自己差不多高的行李箱出門,對於離家遠行「完全沒在怕的」。
莊以琳的父親莊明華說,那是女兒出生後第一次在沒有父母陪伴下出遠門,且5天沒打電話回家,全家都快急瘋了,沒想到女兒後來打電話回家第一句話是:「爸!我玩得好爽!」讓他哭笑不得。
莊以琳說,因小學時學校沒教自然和社會,升上國中後這兩科完全聽不懂,老師上課點人問問題,她都很怕被點到,每天回家寫功課寫到凌晨更是家常便飯;她說,當時靠著父母的鼓勵,以及憑著在種籽學到不怕未知的勇氣,才撐過那段銜接期。
莊明華說,很多人質疑體制外學校的孩子缺乏學習動力,但他發現孩子在有興趣的環境內玩得很開心、學習也很積極,當女兒回到一般學校,他也曾擔心,「受得了嗎?」幸而女兒的表現讓他確信當初的選擇沒有錯。記者蔡永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