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7日 星期六

張忠謀:產業不研發 博士創新不足

2013/12/06 【聯合報╱記者陳皓嬿/台北報導】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昨天表示,台灣企業對研發的投資不夠,是博士生就業低的原因,對博士生的創新力也不是很滿意。 記者黃義書/攝影

國科會昨召開科技發展諮議會,討論台灣博士人才供需失衡問題。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指出,產業不研發就不需用到博士人才,而缺乏創新讓產業獲利低、沒有競爭力,也聘不了博士生,在這非良性循環下,博士進產業比率低、企業也無法升級。

另一個問題則是人才創新力不足,張忠謀希望人才能更創新,「這和未來有多少博士生無關。」

國科會主委朱敬一表示,未來博士人才不足是人口結構問題,仍然要解決。

朱敬一提出,如果維持當前少子化、就讀博士學生漸少等趨勢,推測最快五年後,博士人才將短缺,必須盡快招募外籍學生以填補產業的需求,並思考如何讓外籍人才留下。

張忠謀則點出產業不研發、博士創新不足等問題,強調「創新」對企業來說更重要。

張忠謀舉例,台積電是台灣最頂尖的公司之一,總可吸引來自頂尖大學的人才,但公司一些博士生不見得能夠創新,「我希望人才能更有創新力」。

張忠謀表示,過去台灣以低成本科技人才見長,但勞力密集時代已過,產業環境改變、網路業崛起,台灣卻沒有應對方法,「真的很辛苦。」

他認為,台灣需要更多技職學校、更好的教育文化和基礎教育,而不是一百四十八所大學,也非背誦學習和考試;他再三提出應召開全國教育會議,政府相關部會首長皆與會,讓全民了解教育政策需要大改造。

「教育和經濟的困境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朱敬一同意張忠謀觀點,他說,經濟不好讓台灣沒有信心,對外籍人士來台工作總處處提防,困境環環相扣,「教育大改造是很好的想法。」

不過,朱敬一也表示,「台灣前四所頂尖大學的博士申請人數減半」問題,會降低高科技產業競爭力;像聯發科就曾反映,希望能有千名博士進入公司,卻遍尋不著人才。

【記者張錦弘/台北報導】國科會擔心沒人念博士,十年後高階人才將供不應求。但台科大講座教授趙光安昨天表示,這種說法站不住腳,說穿了是大學擔心博士生變少,無法協助教授寫論文、申請不到經費;台灣培育博士應「量少質精」,每年培育兩千人就夠了,不用四千人。



馬總統:大學好不好 看有沒有大師

 

2013/12/06  【聯合報╱記者王光慈/台北報導】
馬英九總統昨天接見今年「總統科學獎」得主,提到人才培育的重要性。他說,「一個大學好不好,不是看有沒有大樓,是看有沒有大師」;大師必須要很用心、努力又認真的培養,才能有所成。

今年「總統科學獎」得主共三人,分別是數理科學組的中研院院士彭旭明、生命科學組的中研院院士賴明詔,以及應用科學組的旺宏電子總經理盧志遠,每人各獲得獎金二百萬元。

馬總統致詞時指出,政府於二○○一設立「總統科學獎」,就是希望實現國家對科學界的期望。他說,暢銷書「世界是平的」作者、「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佛里曼三年前訪台時曾說,台灣什麼礦都沒有,卻有一種最寶貴的礦,就是「腦礦」;世界各國在開採煤礦油田,台灣是在開發「腦礦」。

馬總統說,佛里曼驚呼台灣什麼資源都沒有,卻可以發展出很多世界知名產品,在產業鏈上無可或缺、無法取代,「他看到我們小小一個島,當時的外匯存底有三千四百多億美元,覺得很不可思議」。幾年後有人問佛里曼,最喜歡哪個外國,他就說「台灣」。

馬總統笑說,「我們真的很高興,有這麼一位台灣粉絲」。

馬總統表示,研究需要錢,所以科研預算非常重要。二○○八年至今,科研預算成長新台幣一○四億元,漲幅約百分之十二;二○一一年時,科研經費已達到GDP百分之三點零二,去年更達到百分之三點零六。

「可是韓國比我們還多,我們還有努力的空間。」總統說,政府會全力支持中研院、工研院等單位,「讓理論和實務都不輸給我們最接近的貿易競爭對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