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5日 星期四

《人才白皮書》 實務型碩士免寫論文

2013年12月05日 蘋果日報

面對少子化衝擊,教育部估計15年後大學生人數只剩現在的一半。周永受攝

稱4年培育2.4萬技術人才 「大學恐淪職訓」

 【蔡永彬、許敏溶╱台北報導】高學歷失業問題嚴重,加上少子化衝擊,國內教育體制面臨重大挑戰。教育部費時一年五個月撰寫,昨發表《人才培育白皮書》,針對國教、技職到高教提出三十九項方案,包括加強企業與大專院校合作,預計四年內培育兩萬四千名技術人才、增設免寫論文的「實務型碩士」等。但學者批內容了無新意,恐讓大學淪為職業訓練所。

我國大學供過於求,幾乎人人可上大學造成高學歷、高失業率;另受少子化影響,預估十五年後大學的總學生來源僅十六萬多人,是現在的一半,教育部因而研擬《人才培育白皮書》以面對未來十年衝擊;未來三年編列總經費達四百一十多億元。



擔任機車行學徒的碩士衛世軒贊同「實務型碩士」制度。田裕華攝


 增公立幼兒園比重

目前大學畢業生「學用落差」嚴重,教育部在白皮書中規劃,將修法讓碩士學位分為「學術型」和「實務型」,教育部長蔣偉寧昨指,實務型碩士不一定要交學術論文才能拿到學位,交技術報告即可。教育部也將加強企業與大專院校合作,如推動「產業學院」概念,讓科技大學和業界合作培育中高階技術人才,學校可配合企業需求開課,企業提供學生實習機會,預計四年內培育兩萬四千人。未來若有經費也會讓高職參加。
國民教育部分,除持續推動十二年國教,將增公立幼兒園比重。蔣偉寧說,我國公、私立幼兒園比約為三比七,現代幼兒教養費用貴,對年輕父母負擔重,非營利幼兒園可提供平價、鄰近的學前教育服務,預計五年內設置一百間「非營利幼兒園」。

碩士:所學不實用

台灣大學主祕林達德說,白皮書想解決的「都是老問題」,重點仍在執行力。台北科技大學校長姚立德指,「產業學院」概念若能落實,例如企業先開出人才需求,大學再開設課程,將是最快解決學用落差的方法;碩士學位分學術與實務型,對技職體系是大利多,學生可做出實作成果直接給企業運用。
擁有電機碩士學位的二十八歲衛世軒,先前在科技業當工程師,因工時長薪水低,今年回到家中經營的機車行工作,從學徒做起。他說,七、八成在研究所學到的知識在業界都用不到,他贊同以技術報告或實用成果取代論文,畢業後到業界工作應可更快上手。

學者:內容無新意

台北市商業會理事長王應傑說,很多大學培育出來的人才都不太好用,教育部應實質獎勵已提早進行產學合作的企業,不符時代需求科系也應轉型或淘汰。
輔仁大學社會系教授戴伯芬則認為,《人才培育白皮書》內容無新意,不少政策是為政府之前廣設大學收爛攤子,反而只是讓大學變成企業的職業訓練所。

《人才培育白皮書》重點政策

●國民基本教育
.5年內增加100間「非營利幼兒園」,公私比由3:7提升為4:6
.檢討高中以下師資檢定考試,以「模擬真實情境」式命題
.2018年前90%高中職達到「優質卓越」;針對學生總數100至300人的學校要輔導轉型(如部分校地作為社教用),未達100人學校要退場
●技術職業教育
.辦理「產業學院」等計劃,4年內培育2萬4千名技術人才
.遴選6至8所科技大學建立技專院校創新創業平台
●大學教育暨國際化及全球人才布局
.碩士學位分成「學術型」和「實務型」
.公立大專教師薪資以「個人績效」核算,行政主管可聘外國人或專業人士兼任
.推動6至8所公立大專合併;未整併學校實際註冊及入學率最後10%的學校,將提出預警,若未改善將轉型或退場
 

大學教師薪資 改以績效核算

2013年12月05日 蘋果日報 記者蔡永彬、陳威廷

去除僵化


大學人事制度僵化,許多學校常反映薪資彈性不足、難引進優秀人士。教育部昨公布《人才培育白皮書》,提出將制訂《促進人才培育條例》專法,把公立大學教師薪資改以個人績效核算,而非如現在像公務員一樣以年資計薪。
教育部指出,《促進人才培育條例》草案預計明年底報行政院審議,其中公立大學教師的薪資結構應重新設計,制度要「非公務化」,也就是薪資將以個人績效核算,才能反映各領域在學術市場的差異。

外國人可當行政主管

人事進用方面,將有一定比率行政主管可由外國人兼任;除人事、會計、總務、學生事務及教務單位外,大學也可引進各類專業人士擔任行政主管;擁有我國籍的雙重國籍者可請領退休金。


台灣師範大學主祕林安邦說,高教引入績效考量有助行政工作或學術研究進步,整體看來修法有利高教發展。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管中祥說,若以教師的招生、產學合作數或多少學生考上研究所來決定薪資,大學教師將不務正業,學生和台灣高教將受害,「績效考評標準要以教學、研究或服務,與薪資連結才合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