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9日 星期一

「楓橋夜泊」新解:烏啼是山名 江楓是橋名

2013/12/08 【聯合報╱記者謝恩得/嘉義縣報導】

退休朴子國中國文老師李清運到蘇州旅遊發現「楓橋夜泊」有新的註解,在朴中五十周年專刊表示「我以前可能教錯了」。 記者謝恩得/攝影

著名唐詩「楓橋夜泊」短短廿八字,其注解千百年來不斷有爭論。

嘉義縣朴子國中退休老師李清運在學校五十周年專刊,指過去對學生講的「楓橋夜泊」可能教錯,特地為文訂正。

這首詩原文為「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維基百科與一般學校教學時的注解大致是「月落時,伴著幾聲烏鴉的啼叫,結霜了,漁火點點,只剩我獨自對愁而眠,心中只感寂寞。蘇州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裡敲響的鐘聲傳到了我乘坐的客船裡」。

李清運在校慶專刊提出「楓橋夜泊」新的注解。他說,「烏啼」不是烏鴉的啼叫,指的是蘇州(舊名「姑蘇」)城外郊山「烏啼山」;「江楓」不是江邊的楓樹,是蘇州城郊運河上的兩座橋「江村橋」與「楓橋」。

另「漁火」不是漁船的媒油燈,是運河上的許多商船;「愁眠」不是作者憂愁科舉考試失敗睡不著,是指姑蘇城西的「愁眠山」;「夜半鐘聲」並非半夜時從寒山寺傳來的鐘聲,而是整首詩的月落與夜半相呼應,寺廟和尚凌晨四點開始誦經敲鐘

李清運十年前退休後到蘇州旅遊,參觀唐朝詩人張繼名詩「楓橋夜泊」寫到的寒山寺,當時聽當地導遊解說加上自已的研判,認為傳統教學對「楓橋夜泊」有很多誤解。

他提到,「月落烏啼」傳統解釋和現實不對,絕大多數的鳥兒不會在夜晚鳴叫,「江楓漁火」的傳統注解也不對,運河上主要是商船,不是漁船。

【記者謝恩得/嘉義縣報導】唐詩「楓橋夜泊」約在一千二百年前完成,宋代就引發討論至今,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簡錦松認為,所謂「烏啼山」等新解都是後人編的。

簡錦松表示,蘇州附近只有不到一百公尺的小山,應該不能算是一座山。

簡錦松曾到蘇州考察,並從地理和文獻等資料佐證,「楓橋」並非一座橋,而是運河的一個大站,甚至當時還有夜市;「江楓」是當時長江流域很多的楓樹樹種,「漁火」是隱士喜歡以漁舟形容船隻,當時規定船尾一定都要點燈避免碰撞。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