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8日 星期六

聯合報社論 - 郭台銘和中共國務院的反應 都比教育部快

2014.06.28 聯合報

以鴻海董事長郭台銘的財力和企圖心,想要買什麼、併什麼,動見觀瞻。最近讓他廣受注目的一則新聞,是他想買下一家技術學院,據說已經報價正在找校長的階段。郭台銘過去就常對技職教育發表看法,認為一技之長和工作經歷要比學歷更重要;如今,他有感於鴻海提高薪水條件卻仍找不到合用的人才,於是決定辦教育,「自己的人才自己教」。教育部對此表示「樂見其成」,其實,這也反映了教育部對技職教育改革慢了好幾拍的窘況。

在當前大學生普遍抱怨學貸多、薪資低、找不到工作的氣氛中,產業界更憂心的不只是年輕人出路的個案,而是台灣整體人才培育青黃不接、學難致用的問題。郭台銘於是乾脆自己下海辦學校了,台灣公益平台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甚至寫了本書,「教育應該不一樣」,主要就是為提升技職教育請命。

台灣的技職教育出了什麼毛病?一言以蔽之,就是在「廣設高中大學」的教改口號下,教育發生了「通貨膨脹」現象:短時間內,職業學校升級為技術學院,技術學院升級為科技大學;但不少學校升級的只是名稱,師資、課程、教學內容並未一併升級。這不只是教改蛋頭學者隻手闖的禍,不少地方首長、民意代表也曾向教育部施壓,要求做到「鄉鄉有大學」。其結果,滿街失業的、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生只好延畢,這正是用嚴長壽喟嘆的「基礎技術人才在短短幾年內迅速被掏空」,所換來的代價。

回顧台灣教育的發展軌跡,在由經建會強力主導「人力規畫」以配合經濟發展所需的年代,普通高中與高職的數目曾經是三比七的懸殊比例。亦即,那個年代,十五到十八歲的在校人口有七成在念高職。但若要說那是台灣技職教育的「黃金年代」,也不盡然。因為,華人社會「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使然,很多學生和家長都抱著「考不上公立高中,就去念私立高中;考不上私立高中,只好去念高職」的觀念。也因此,念高職而等著混畢業的人也不在少數,打著「建教合作」名目而被批評為只是利用「廉價學生勞力」的情形,亦不少見。

要讓技職教育回到健全軌道上發展,首先社會要有敬重「職業達人」的風氣,產學合作互惠也是重要基礎。所幸,當今社會這樣的觀念和條件都在漸漸改變之中,年輕孩子從當麵包師傅到調酒師、美髮師,也都有站上國際舞台「為國爭光」的機會。但無論如何,實質的改變,還是要從技職教育的內容做起。近年受推崇為「升學教育體制異數」的公東高工,便是一個極佳範例。公東高工位在台東,是半個多世紀前天主教「白冷會」來台傳教士所創設,引進德語系國家特有的二元教育系統,也稱「學徒教學制」。一開始教育部是以破例設專案的方式才允許設校,教會曾前後引介數十位在歐洲領有專業證照的技術老師,義務來台支援學校的工廠實習。如此篳路藍縷,公東高工的學生卻能在國際技能競賽中屢屢獲獎,校方如今可以不必謙虛地自稱「造就工業技術尖兵」。

如果說,一所由外國修士擔任推手的職業學校,被推崇為教育典範,不知教育部能否「與有榮焉」,或是有些自慚形穢?既然各界對技職教育的關切日深,管機關要改革,要承認錯誤,要政策轉彎,就要趁早去做。在這方面,中國大陸的「覺悟」以及由中央一聲令下的「威力」,都比我們要強。同樣瀰漫「升學主義」氣息的中共教育體制,過去二十多年來亦是以發展學術取向的「重點學校」為主軸,但現在順應社會需求,今年六月才剛發布了「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強調將全力發展「產教深度融合,中職高職銜接,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的職教體系。這個政策轉彎的影響力,不可小看。

從郭台銘、嚴長壽之英雄所見略同,到中共國務院的新政策積極決定,教育部對技職教育改革之大勢所趨豈能無感?或只是袖手旁觀?加快腳步做出一點成績吧,別讓教育反成為國家發展路上最落後的一環!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