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系教授相子元(左)研究發現,標準坐墊高度,要讓大腿延伸線和小腿間的夾角呈30度,讓膝蓋微彎,騎起來更省力。記者鄭語謙 /攝影 |
![]() |
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系教授相子元研究發現,標準坐墊高度,要讓大腿延伸線和小腿間的夾角呈30度,讓膝蓋微彎,騎起來更省力。圖/台師大提供 |
騎自行車蔚為風潮,但坐墊位置不正確,反而會造成運動傷害。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系教授相子元研究發現,自行車坐墊的高度,最好調整至讓膝蓋可略彎30度,坐墊比一般位置再往前移5公分,不但騎車時最省力,也能騎得更久、更遠,還可有效避免運動傷害。
自行車在台灣越來越風行,相較於慢跑等運動,騎自行車對下肢造成的衝擊和負擔較小。不過台師大運動競技系教授相子元表示,民眾熱中騎乘自行車,卻常有錯誤觀念,例如誤為將膝蓋伸到最直最省力,其實這會傷害踝關節;另外,也有民眾以為騎自行車時膝蓋彎曲最省力,其實卻會傷害膝關節
相子元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支持下,研究「坐墊位置對踩踏的影響」,分別找來15名選手和15名一般民眾,讓他們各騎乘20公里直到疲勞為止,再透過3D動作分析系統、踏板力量感測器等及主觀性問卷,找出九種不同位置的騎乘效果。
結果發現,把坐墊高度調整至膝蓋略彎30度,坐墊位置比一般位置再往前移動5公分,不僅有較好的踩踏效益,且騎起來最舒適省力。
相子元建議,民眾如果沒有量尺、不方便量測,可將踏板踩到底,讓腳板保持水平、膝蓋微彎,此時大腿延伸線就會和小腿自然呈現30度。
研究也發現,只要稍微改變坐墊位置,就可對不同的肌群產生不一樣的訓練效果,如訓練股二頭肌與臀大肌,可將坐墊提高;想訓練股四頭肌,則要降低坐墊位置;訓練小腿肌群,則可將坐墊位置往後移。
師大研究:單車坐墊前調5公分最省力
2014年10月28日 蘋果日報
![]() |
台師大頂大團隊研究發現,單車坐墊往前調5公分,大腿的延伸線與小腿夾角呈30度,可提升踩踏效率。許敏溶翻攝 |
騎單車成為全民運動,但不正確座墊位置反造成運動傷害,根據台灣師範大學最新研究發現,單車座墊高度,最好調整至膝蓋略彎30度,座墊比標準位置往前移5公分,騎車時不但最省力,也能騎得久,更可有效避免運動傷害。
師大體育競技學系教授相子元率領研究團隊進行「自行車不同坐墊位置對運動表現之影響」,以科學方式驗證坐墊位置的調整對踩踏所造成的影響。
相子元說,研究團隊透過3D動作分析系統、踏板力量感測器、表面肌電系統及主觀性問卷,測試9種不同坐墊位置下的騎乘表現,發現坐墊位置比標準位置再往前5公分時,同時單車座墊高度,調整至大腿的延伸線與小腿夾角呈30度,有較好踩踏效益與較佳的主觀舒適感受,而踩踏效益愈佳,代表在相同踩踏阻力下,擁有較長騎乘時間,這項研究也發表在國際性生物力學相關會議上,肌肉的收縮產生的效益反而最低。
相子元指出,騎單車比慢跑等運動,對下肢所造成的衝擊、負擔較小,但不良的騎乘姿勢不但會影響踩踏的效益,且易造成傷害,適得其反,希望這次研究,提供國人參考,未來將更進一步研究單車握把位置對踩踏動作變化產生的影響。(許敏溶/台北報導)
座墊前移5公分 騎單車最省力
2014年10月29日 中國時報 洪欣慈/台北報導
![]() |
標準座墊位置為大腿延伸線與小腿間夾角呈30度,如紅線處。(圖:台師大提供) |
自行車運動蔚為風潮,但不正確的坐墊位置,反而容易造成運動傷害。台灣師範大學研究團隊發現,當自行車坐墊高度調整至膝蓋略彎30度、坐墊比標準位置往前移5公分時,騎車最省力、最持久,也能降低運動傷害發生。
坐墊要怎麼調,是愛好騎自行車民眾最常見的問題,而坐墊位置不正確,是造成騎乘姿勢不良的最主要原因,因調整坐墊位置會同時改變坐墊高度和坐墊到把手間的距離,進而影響到軀幹及下肢的關節角度。
台師大運動競技學系教授相子元指出,目前國際間定義的標準座墊位置,為大腿延伸線與小腿間夾角呈30度,一般人若不方便測量角度,只要將踏板放至最低,讓膝關節微彎、腳板保持水平,差不多就是標準座墊位置。
研究團隊為進一步了解不同坐墊位置對運動表現的影響,招募了15名自行車選手、15名一般男性及15名一般女性,透過3D動作分析系統、踏板力量感測器及主觀性問卷等,測試其在標準座墊位置以及前後、上下各移動5公分等9種不同座墊位置下的騎乘表現。結果發現當座墊比標準位置往前5公分時踩踏效益最佳,不論是專業選手或一般民眾,在相同力量下,可較其他位置省時10%,騎乘者感受也較舒適。
相子元說,這次研究也發現,騎乘者可以透過調整座墊位置來訓練不同地方肌肉,例如若要訓練股二頭肌與臀部肌肉,可將座墊位置提高;調低可訓練大腿前側肌肉,但同時膝蓋受力會增加,有人騎U-BIKE喜歡調低坐墊,短程還可以,長程就容易導致膝蓋受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