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博館和日本、澳洲學者合作,在澎湖海域發現距今約四十五萬至十九萬年前的澎湖原人化石。其下顎骨化石模型(前)與北京直立人下顎骨化石模型(中)比較,更為粗壯、原始,是因台灣資源豐富,讓澎湖原人與世無爭,才能保留原始直立人特徵。 記者鄭超文/攝影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和日本、澳洲學者合作,在澎湖海溝發現「澎湖原人」下顎骨化石,是台灣最古老的人類化石,也是直立人分布最東邊的關鍵證據。這一項重大發現,昨天登上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通訊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
科博館和日本、澳洲學者合作,在澎湖海域發現距今約四十五萬至十九萬年前的澎湖原人化石。其下顎骨化石模型(前)與北京直立人下顎骨化石模型(中)比較,更為粗壯、原始,是因台灣資源豐富,讓澎湖原人與世無爭,才能保留原始直立人特徵。 記者鄭超文/攝影
分享科博館定期打撈發現
四年前科博館在定期打撈中發現人骨化石,地質學組主任張鈞翔發現此人骨下顎光滑、牙齒粗壯,很不尋常,因此找東海大學理學院長林良恭,以及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京都大學、御茶水大學和澳洲學者合作研究。
具有發達粗壯下顎骨
團隊判斷,此次發現的澎湖原人已是成年個體,具有發達粗壯的下顎骨,以及發達膨大的第二臼齒,約距今四十五萬年至十九萬年前,比台灣過去發現的左鎮人更古老。
且推測,澎湖原人身高約一百六十公分,體重六十公斤,性別難以判斷。特別的是,澎湖原人雖比北京直立人更接近現代人,但下顎骨和牙齒卻更為粗壯、特徵更原始。
台灣是「避難桃花源」
張鈞翔說,通常人類演化會隨時間改變,下顎骨由粗厚變得細薄,牙齒也會從粗壯變細小;但澎湖原人卻沒有改變原始特徵,凸顯冰河時期,包括直立人在內的動物,從歐亞大陸遷徙到台灣時,台灣的豐富多樣資源,成為這些生物的「避難桃花源」,才能讓澎湖原人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保留原始直立人的特徵。
直立人後來全數滅絕
用雙腳走路的「直立人」是一百八十萬年前從非洲出來的人種,之後不斷演化。八十萬年前的印尼爪哇人及四十五萬年前到七十五萬年前的北京人,都屬於直立人。直立人後來全數滅絕。十萬年前出現具有語言、文化的「現代人」,過去在台灣發現最古老的人骨化石,是距今約兩萬年的左鎮人。
澎湖原人下顎骨化石二月起在科博館展出。
研究澎湖原人 張鈞翔孤獨4年
2015-01-28 02:58:07 聯合報 記者林秀姿/台北報導
![]() |
科博館地質學組主任張鈞翔,花了4年研究「澎湖原人」,終獲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肯定。 記者鄭超文/攝影 |
對於一直打撈大象、水牛骨化石的張鈞翔而言,人骨化石讓科博館士氣大振。過去4年忍受質疑、孤獨,直到昨天國際期刊刊登後,才正式向大眾公布。他形容,這種心情就像低調談戀愛4年,一直跟別人說沒有女朋友,現在總算可以發喜帖給大家。
「這4年過得很黯淡,」昨天研究終於登上國際知名學術期刊,但張鈞翔未見喜色。
他說,澎湖原人研究備受折磨,因為學術的突破或新發現,都會引起各界質疑。張鈞翔說,博物館的學術研究向科技部等單位申請不易,大部分研究員都是土法煉鋼:從A部門挪一點經費,或從B部門挪一點人力,東拼西湊出一個經費。
此研究動員台灣、日本、澳洲三國團隊,成員之一東海大學理學院長林良恭說,博物館要進行學術研究十分艱辛,因為台灣的博物館太年輕,標本數量不足;即使打撈到古老化石也沒有樣本可比對。此外,博物館的儀器設備有限,尤其放射性定年需要精密技術,從化石中取樣來分析年代;若沒有跨國協助,台灣要花一倍以上時間。
延伸閱讀:澎湖原人 拼出古生物冒險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