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03 聯合報 記者陳言喬/北京、南京報導
大陸民政部去年底成立了「中華英烈褒揚事業促進會」,希望加速推動照顧老兵的工作。但各省市的工作情況不一,成效更因當地主要負責人的態度而有不同,普遍來說多半被動且緩慢。
南京志願者錢肖松說,依估算,目前全大陸倖存的抗戰老兵已不到兩萬人,對照十四億的人口,不算什麼。以參照南京標準,養老院一個月一人三千元,一年三萬六千人民幣,全部養起來沒多少錢。
目前照顧老兵的工作,以湖南、雲南、江蘇等地都做得不錯,其中又以南京市走得最前面,目前該市已將市域戶籍內的國民黨抗戰老兵納入保障範圍,相關具體操作也全面展開。
錢肖松說,南京市對該市核實確定的南京籍七十二名國民革命軍抗戰老兵登記造冊,對生活在農村和城鎮無工作單位且家庭生活困難的老兵,給予生活補助。
南京市日前還決定將這些老兵比照老幹部待遇,給他們每人配備一名保健醫生,定期體檢、及時治療。將部分老兵安排進入敬老院、福利院供養,並鼓勵社會組織進行捐款和幫扶救助。對符合城鄉低保和農村五保供養政策條件的,由政府全額補助參加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保。
此外,對住房困難的老兵,也將予以改善,生活在農村的,以農村危舊房改造政策處理;生活在城鎮的,以廉租房、公共租賃房、經濟適用房等方式解決。
錢肖松說,南京的老兵還是比較幸運的,一方面是南京方面的主政官員了解老兵對國家的貢獻,且願意去做。一方面也是因為南京有著厚重的歷史情感所致。但在大陸其他多數地方根本沒動靜。
北京關愛老兵志願者薛剛表示,民政部在二○一三年七月下發一份關愛照顧老兵的通知,但沒有實行細則,多數省市根本不執行,因為不執行也不會丟烏紗帽,何況大家對抗戰老兵還存在長期的偏見。不過,關愛老兵的工作,在民間已愈來愈積極,且對部分省市構成了壓力。
十一年前,鳳凰周刊主編鄧康延即呼籲大陸重視抗戰史和抗戰老兵,並說任何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過貢獻的人,流過的血、出過的力,都不應被遺忘、被扭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