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05 聯合報 記者陳言喬/台北─舊金山報導
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院的郭岱君團隊今年也將出版抗戰史鉅著。郭岱君表示,他們有來自美、台、中、日、英各國、十幾位跨國界學者參與,計畫出版兩冊,每冊約廿五至卅萬字,書名暫定「重看抗戰史」。
她說,這個研究計畫主要是由「胡佛研究院」及「中國與亞太研究學會」共同支持,希望不同國家的學者,從不同角度、使用最新檔案,重新審視當年的抗日戰爭(中日戰爭)。
郭岱君表示,參與的學者會跳脫自己的國家、意識形態框框,以不黨不私的態度盡量還原真相,為中日戰史研究打開一扇小窗戶。
例如,英國、美國的學者會把距離拉得遠一點,較有深度來看這場戰爭。日本學者的參與也很有價值,這次有四位日本學者執筆,提供的資料、文章,有部分是過去未曾注意到的。
她說,學者們曾聚集胡佛一個月,每天討論怎麼做這個研究?用什麼研究方法?史觀如何?
研究的架構將以中日兩國概念為主軸:一、「人與戰爭的關係」;二、「中國民族國家的構建」。
他們想了解日本為什麼侵華?為什麼會爆發中日大戰?為什麼會發生南京大屠殺?貧窮落後、四分五裂的中國為什麼得到最後勝利?為什麼能成為世界五強之一?
另一方面,這場戰爭也帶給中國建立和發展民族國家的機會。一九三○年代的中國,仍是軍閥割據與農業社會,蔣介石領導的南京國民政府,也僅統治長江下游的六個半省。
但從一九三一年九一八開始,到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前後十幾年,國民政府推動一系列配套的建設(交通建設、新生活運動、幣制改革、五五憲草等),還有戰爭期間的社會變化(人口大流動、婦女地位抬頭、西北與西南的建設等),使得中國逐漸朝著統一的民族國家發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