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5日 星期二

抗戰勝利70周年專題【七之五】共識難尋 3/4/台重新寫歷史 劉維開:蔣中正領導抗戰

2015-05-05 聯合報 記者陳言喬/台北專訪

中華民國國史館今年也將出版一套抗戰史新編,館長呂芳上說,國史館有豐富的資料,且隨著外交部、軍情局、大溪檔案(蔣中正個人史料)等各單位史料的開放,國史館有優勢可以發揮更大空間,讓各界更客觀了解這段抗戰史。

呂芳上說,國史館兩年前約了三、四十名學者,用更開闊且符合歷史學的發展,跳脫傳統思維,撰寫這套抗戰史,全書六卷本,共兩百多萬字,計畫七月在紀念抗戰的國際會議上發表。

這套抗戰史更全面,主要涉及到人的部分,包括戰爭過程社會的變遷、文化面,淪陷區、偽組織情況,還有國共問題。

此外,會以國際關係、在二戰共同反侵略的角度看問題,包括抗戰初期蘇聯對中國援助,公正坦白交代。至於中美關係、中英關係,蔣中正訪問印度,開羅會議等,也會以國家的高度,不以黨派觀點來看問題。

呂芳上說,抗戰史難做,因為涉及到三方(中、日、台)的說法,兩岸的抗戰史在接近中;但大陸與日本有現實政治的問題,雙方爭執不下。日本最大的問題是不認錯,中日雙方應逐步化解爭議,國史館和國內各單位有使命感,願意站在高度提供更多史料,以負責任的態度,降低歷史爭執,維護戰後秩序。

政大歷史系教授劉維開說,兩岸的抗戰史是建立在國家主體上的,中華民國是抗戰主體,合乎事實,也是正統的抗戰史觀。中共建政後,如何處理抗戰這塊,出現很大問題,但又不能不講。

劉維開認為,從各種歷史資料證明抗戰是蔣中正的國民政府領導的,尤其在抗戰期間,蔣面對各種誘和仍堅此百忍、抗戰到底(只有兩種結果,要麼戰勝日本,要麼失敗國家淪亡),這種決心和毅力是很了不起的。

○五年以前,大陸的學術界接觸到愈來愈多的抗戰史料,開始討論並修正。○五年胡錦濤肯定國民黨抗日後,為學術界開了一個口,才普遍且有公開的討論。有人認為兩岸可以合編或合寫抗戰史,但只要中共審查機制不改,合編的機會極低,除非大陸學者能承受風險的交由台灣出版。

劉維開說,今年之所以會有多本抗戰史巨著出版,一方面是抗戰勝利「逢十」,更重要是這十年來,一些史料的出現,其中最關鍵的是○六年蔣中正的日記開放,對以前的論述也要調整。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