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4日 星期一

抗戰勝利70周年專題【七之四】兩地分隔 1/4/何處是家…台灣老兵 兩岸漂泊

2015-05-04 聯合報 記者陳言喬、范振和、陳雅玲/專題報導

百歲抗戰老兵王從志看著他珍藏的當兵資料,他獨居的住處簡陋斑駁。 記者范振和/攝影

1921出生的于瑞星響應「十萬青年十萬軍」號召從軍,當時已婚育有一子的他拋家棄子奔赴重慶從軍抗日。從此一別未再見過家人。來台後,與同為軍人的吳美雲結婚。1975年4月5日,蔣中正總統過世,他靜靜地坐在椅上啜泣,緬懷老校長。 圖/于志旭提供

抗戰是全體中華兒女一同浴血奮戰的歷程,大陸老兵因國共內戰遭受政治迫害數十年,台灣老兵也因國共內戰遠離家鄉,到了晚年甚至有不知何處是家的感嘆。

這些隨國軍來台的抗戰老兵,目前在世的還有三千九百多人。他們與大陸隔絕了三、四十年,再回到家鄉時,父母雙亡,人事全非,他們哭著回家,又哭著回台。

十七從軍 回鄉只見雙親墳

一九三○年,十七歲的劉忠仁參軍,父親送他到河南一九六師軍營,母親為他縫製五雙布鞋,這一別成了訣別。一九八九年,劉忠仁回到家鄉看到的只剩兩座墳頭,劉忠仁跪在父母親墳前,眼淚止不住地崩潰大哭,不斷大喊「我不孝、我不孝」!

現居花蓮的一百歲抗戰老兵王從志,一九四九年隨軍來台,妻子與兒子留在大陸,一九八七年回鄉看到終身未改嫁的妻子徐珮鳳,兩人抱頭痛哭。

隨著台灣社會的多元化後,這些來台的老兵愈到晚年,心中愈是感慨,他們生活在台灣,心中卻想著故鄉,說的是濃重的鄉音,被稱為「老芋仔」。但回到大陸,他們又成了台灣人,並拿著台灣的身分證直到去世。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公共管理系三年級的許超一年多前來台對老兵做調查,他在左營眷村遇到一位八十九歲的青島老兵。這名老兵到台灣後每天惦記家鄉的老母親和與他結為娃娃親還沒圓房的妻子。

每逢佳節 對家鄉方向磕頭

逢年過節時他對著家鄉的方向磕頭,他盼著、等著,年復一年、開始失望,妻子應該改嫁了吧?老母親會不會受迫害?

但大陸的妻子並未改嫁,反而一直承擔奉養婆婆的重擔,婆婆等了十年後過世。妻子在歷次運動中不管打罵批鬥都拒絕改嫁。後來回鄉探親的人愈來愈多,有人告訴她,丈夫早在台灣娶妻了,她仍不肯相信,最終因為折磨和貧病含恨而終,陪她下葬的只有一對訂娃娃親的銅鎖。

她死去的第二年,老兵回鄉,看到母親和妻子的墳,妻子的墳還留著一半,等著他回來!

老兵平靜地說著,突然流淚唱起京劇「四郎探母」那句:「老娘親請上受兒拜!千拜萬拜折不過兒的罪來。」

相比大陸老兵的生活困苦,沒有經濟來源,來台老兵可能更多是孤獨、寂寞、思念。早年,他們抗戰剿匪、反共保台,如今卻顯得與當前社會格格不入,甚至被少數人咒罵,滾回大陸,情何以堪!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