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05 聯合報 記者陳言喬/北京專訪
北京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今年會出版七卷本、共三百五十萬字的全新抗戰史。
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楊天石說,今年的三部大抗戰史會有趨同的傾向,都會肯定國共兩黨的貢獻,但對各自的地位和作用在部分問題上會各說各話,例如:「抗戰是誰領導的、誰是中流砥柱」等。
楊天石說,關於抗戰領導權,最早的一種說法是「抗戰是中共領導的」,後來出現新提法,「抗戰是中共的思想領導的」。
二○○五年,出現第三種說法:「抗戰是兩個司令部:重慶、延安,各自分別領導」。還出現第四種說法:「抗戰是在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號召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進行的」。
他說,目前多數大陸學者接受第四種說法,這說法也有一些歷史事實做支撐,包括一九三五年共產國際在莫斯科開會,中共發表八一宣言,號召「各愛國黨派團體聯合起來,成立國防政府」。
楊天石說,今年他自己著重反法西斯戰線的研究,如果當年沒有同盟國的協助,中國的抗戰最後也會勝利,但是時間會很漫長、艱難得多。不會是八年,也可能是十六年,二、三十年,甚至更久。
他準備發表文章,講珍珠港事變前夜的中美交涉。具體來說,戰前和抗戰初期美國不斷賣戰略物資給日本,助長日本侵略實力,在中國政府提出意見後,美國對日實行經濟制裁。後來又曾準備妥協,放鬆制裁,中國政府立即抗議,加上邱吉爾告訴羅斯福,不能失去中國戰場,才促使美國政策轉變。
此外,他還談到,一九三八年,汪精衛從重慶出逃,經昆明轉河內,準備降日,龍雲同情和支持汪精衛,「我發現龍雲是兩面派,他是隱藏在抗戰陣營中的未爆彈。」該文已經寫成。
楊天石建議,就抗戰史來說,兩岸可以充分交流討論,百家爭鳴,大家擺材料、講道理,先把歷史過程講清楚,結論暫時可以不做,就有達成共識的基礎,如果結論先行,就難有共同的意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