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03 聯合報 記者陳言喬/專題報導
八年抗戰,沒有這些前仆後繼的愛國青年投入戰場,中國不可能勝利,他們絕大部分犧牲了。但少數留下來的老兵,卻過著悲慘的生活,幾乎沒有好下場。
北京關愛老兵的志願者薛剛說,早年關懷老兵是個敏感的話題,因為關注老兵會出現否定現在的政府,否定現在的社會,既得到正能量,也得到負能量,是把雙刃劍。政府當局對民間的這項工作,會採取有形無形的限制。
薛剛投入找尋老兵工作已十三、四年。
有一次他到廣西去看一個老兵,結果被當地派出所留置一天,調查他的身分,那名公安說:「他是國民黨反動派,你大老遠跑來看他,想幹什麼?」有些地方的志願者,還會被國安部門約談、喝茶,了解關愛老兵組織到底在做什麼?
南京的志願者錢肖松說,剛開始找老兵時,沒人幫,有政府的壓力,媒體不報導,朋友不支持,也募不到款,樣樣困難。他的好朋友兩次勸他放棄:「你做這事幹什麼呀,這事政府做就好,你生意不要了?也會影響到你的生活。」
他說,南京「現代快報」很有勇氣,跟著他們一起尋訪老兵並報導。結果被一些老黨員、老幹部罵:「你們報紙,到底是國民黨的還是共產黨的?」
剛開始找到老兵時,志願者代向有關單位申請補助,每遇奚落與刁難,承辦人說:「去向國民黨申請啊!」後來上頭有了文件(照顧國民黨老兵),承辦人員反問:「你說是老兵,他就是老兵啊?」
他說,如果不是公司合夥人的支持,實在很難支撐下去,「我也曾想過放棄,很疲倦。」這些老兵,九十歲的人了,就跟孩子一樣,他們害怕又無助,只信任志願者。
「前一陣子我比較忙,沒去探望老兵。有名老兵打電話來,問是不是他講話惹我生氣了,不要他了。」
錢肖松五年來在江蘇找到七十二位老兵,已有一套認定老兵的標準作業。
他說,部分老兵年邁可能記錯、時空敘述交錯,但不礙他們的認定,因為老兵們對最基本的記憶幾乎都不會忘:哪年參軍、什麼學校、部隊長官、番號,當然還有身上的刀槍傷疤。
他說,南京一名九十八歲老兵,躺在床上已不能說話,難以證明他是否是老兵,但當放出「怒潮澎湃、黨旗飛舞…」的軍校校歌後,老人眼睛馬上發亮。「一個人無法留存那麼多回憶,但最基本的早已深入到骨髓裡,不可能忘記。」
「人家的事業是愈做愈大,我們的工作是最悲情的事業,愈做人愈少,只是多了骨灰盒和紀錄冊!」
錢肖松說,前兩年,一名安徽阜陽老兵病危,他唯一的親人、孫子在武漢打工,跑來跪在他面前,授權他負責料理後事。殯儀館好心免費給一個廳悼祭,「一個大廳只有我跟他孫子和另一名志願者,三個人,空蕩蕩的,多淒涼啊!」
無冕愛心網的孫冕說,平頂山一名老兵生病沒錢醫,等他們把錢轉去時已經來不及。人死在破棚裡,身體都臭了。老兵的遠親說,要二萬五千人民幣才會幫忙拉走,「我聽後號啕大哭了一夜!」
孫冕隨後悲痛地在微博上寫了公開信給最高領導人,希望政府能重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