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6日 星期六

104年會考/會考數學非選題 10萬考生抱蛋

2015-06-06 聯合報 林秀姿、沈育如/台北報導

台師大心測中心昨天公布104年國中教育會考統計數據,全國共有1641人獲得最高的5科精熟、寫作6級分(5A、6級分),台師大心測中心副主任曾芬蘭(左站立者)解釋成績情況。 記者鄭清元/攝影




國中會考成績昨天出爐,全國廿八萬名考生中,數學非選擇題超過十萬名考生「抱蛋」,也超過半數學生拿不到兩分(滿分六分)。考生哀鴻遍野,連閱卷老師也直言,有近三成六考生繳白卷或放棄計算,顯見數學教學現場出現極大問題,讓人憂心。

今年國中會考數學首次採計非選題,被視為明星高中決勝負的關鍵分數。但是拿六分僅占百分之三,約一萬人;拿零分至兩分的人數最多,有廿多萬人,程度落差極大。

閱卷老師、台師大數學系教授謝豐瑞表示,今年數學科非選題共兩題,是為了評量考生運用數學知識解題,並表達解題過程與說明理由的能力,只要嘗試解題,就會有分數;但許多考生繳白卷放棄作答,甚至胡亂塗鴉,她認為「這是學習態度出現問題」。

除了學習態度外,謝豐瑞更擔憂,國中生卻不具國小計算能力。她舉例,部分考生連國小基礎的四則運算,如從一加到七的加法都會算錯,讓不少高中老師考卷改到很驚訝,顯然還有三成國中生缺乏基本數學能力,值得教育單位關注。

協助中彰投地區數學補救教學的台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主任陳彥廷分析,非選擇題抱鴨蛋人數多,主因是過去補救教學未採取「及時補救」,通常等到寒暑假才補救,學生學期中就跟不上老師教學進度,尤其三、六以及八年級是數學能力的分水嶺,只要某一階段落後,學生便失去學習動機。

陳彥廷今年協助中部地區四十所小學數學補救,他發現,部分學習落後的學生並非不會計算,而是3C網路讓學生習慣快速解答,無法靜心看完非選題目。他建議,教學現場的老師要及時診斷、補救,推動「數學閱讀」,且補救教學是專業,若原教材、原教法教一遍,學生當然還是聽不懂。

台師大心測中心副主任曾芬蘭也說,數學非選擇題首度計分,考生也許還不習慣這樣的作答方式,但未來希望透過這種考題,讓教學現場加強數學的邏輯推演能力。




補救教學失敗 政策待補救

2015-06-06 聯合報 本報記者林秀姿

連續兩年,每三個孩子就有一人英數「待加強」,今年情況更加慘烈,數學科非選擇題的部分,廿八萬考生中有廿萬名拿不到三分。愈來愈顯著的雙峰現象,再一次敲響教育警鐘。

這些國中會考「待加強」的學生,升上高中職之後必須參加補救教學。但教育部不會不知道這些學生在國中時就已經參加補救教學,政府實施補救教學多年,每年投入將近十五億元預算,但從這兩年國中會考成績明顯發現,這些年的補救教學根本失敗。

教育部官員昨天解釋,補救教學牽涉學生學習態度,以及老師專業度。事實上,政府會實施補救教學,原是為了彌補教師扣繳稅後,給予的鐘點費補貼,出發點並不是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近十年來,多個民間團體投入補救教學現場後發現,學習落後的孩子主因未能及時補救,還有多數老師「原教材、原教法」,和白天一樣依樣畫葫蘆教一遍,白天聽不懂,晚上就能聽懂嗎?

國中會考原本是為了評量國中三年學習情況,但現在卻變成入學門檻,考題也變得活潑多元,便牽涉到學生學習資源多寡以及城鄉差距,已經不只是花時間補救教學,即可挽救。

此外,這些待加強學生中,有多少人是經濟弱勢以及學習低成就的「雙低兒」?政府也須進一步分析了解,才能對症下藥。

政府投入補救教育並非每年編預算就了事,還要評估效益;從昨天出爐的會考成績來檢視,看來教育部的補救教育政策也需要「補救」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