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3日 星期六

焦點評論:荒謬的國中會考分級

2016年04月23日 蘋果日報 林志翰 台南市數學教師

辦公室裡的同事跟我說,他班級裡有一位非常特殊的學生,這一次模擬考成績為3A、1B++、1C,那科B++也非常接近A的水準。唯獨數學科是這位學生的罩門,只拿到了C。由於這位學生的多元比序成績不高,會考即使考了5A也無濟於事,只能轉戰特招。但是,無論是明星高中或是熱門高職,這些學校的特招門檻都要求數學科要達到B等級以上。

由於數學科考試有25題選擇題、2題非選擇題,依照去年國中教育會考數學科成績對照表,只要答錯6題,也就是答對19題,非選擇題6分幾乎要拿到滿分才能成為A等級;相對地,只要答對8或9題選擇題、非選擇題6分不要拿零分,就可以拿到B等級,不會掉到C等級。中間好大一塊基礎級(B級),中等學生永遠考不到精熟級(A級),學習落後學生永遠是待加強(C級),受煎熬的就是那些等級夾縫裡的邊緣學生。

認真寫等級卻更低

因為荒謬的三等級,因為正式考試時選擇題4個選項答案(A、B、C、D)會平均分配,每一個答案至少出現「6」次。筆者在數學科演講時或在辦公室與其他導師閒聊時常戲謔,數學科考試時只要全心全意做5∼8題基本會寫的題目即可,其餘不會的題目一律猜同一個選項的答案,再用點心思寫非選擇題,拿到部分分數,「保證」可以拿到B等級


反正台南市的多元比序只看A、B、C三等級,A++、A+、B++、B+等標示徒具形式,最重要的是,數學科要有B等級,才有特招的資格


這位學生前幾次模擬考都採用此方法順利拿到B等級,可是這次模擬考一題一題認真算,卻反而拿到C等級。他在聯絡簿上困惑地跟老師「懺悔」,認真算拿不到B等級,猜同一個選項反而都有B等級,為了特招門檻,我只好採用老師建議的方法,但,這是會考制度的初衷嗎?我其他科目的成績都遠超過B等級的門檻一大截,唯讀數學一門弱科,就要讓我面臨沒有特招可考的窘境。

會考三等級(A、B、C)是一種「標準參照」、「門檻測驗」,卻因為十二年國教無法做到全面免試,只能荒謬賦予比序分數。大學學測每科15級分尚有老師們覺得不盡公平,會考三等級讓一半以上的學生都落在B等級,不是更荒唐嗎?

教「策略」忽略本質

即便心測中心為了因應學生數眾多、競爭激烈的北北基,提出細分A++、A+、B++、B+四種標示,但是我們依舊在教育現場中看到成績4A++、1B++的學生5科總錯題數不到10題,卻在多元比序中輸給成績5A,錯題數達40題的學生。因為如此,今年度幾個大招生區,如:北北基、中彰投、高雄區,直接將各科三等級四標示賦予不同的積點分數,直接比積點分數,而不再以等級優先。但是,絕大多數的招生區還是遵守「等級至上」的原則,繼續沿用錯誤的比序政策荼毒國中學子

我無奈地跟同事說,會考三等級的「粗略」讓老師們教導學生答題要有「策略」,這樣的「策略」卻讓教育的本質遭受「忽略」,老師的內心其實掙扎萬分。

會考三等級的「門檻測驗」卻在十二年國教無法做到全面免試,賦予比序分數的扭曲下,學生的「懺悔」成了最大的諷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