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5日 星期五

2018經濟投資展望論壇 [2/7] / 陳博志獻策…拚經濟 應三面俱到

2017-12-15 經濟日報 記者潘姿羽/台北報導

總統府資政
陳博志昨(14)日表示,政府拚經濟喊了多年,成效始終不彰,台灣經濟投資的新策略,應從金融財政研發著手,致力於發展新產業,才有機會提高薪資,贏回人民的信心。

經濟投資展望論壇今年主題是「創新2018─新經濟、新趨勢、新賽局」,邀請重量級財經學者、智庫領袖與業界菁英分享2018經濟局勢。本論壇由中國信託、富蘭克林華美投信協辦。

陳博志出席本論壇並以「經濟投資該有的新策略」為題發表演講。他表示,過去十幾年,政府一直拚經濟,但可能拚的方向不對,關鍵在於台灣過去太少新的產業出現了,大家都在生產舊的東西,導致供給面沒有突破,勞動力、薪資也沒辦法跟著提升,很多人因此失去了信心和希望。

他建議政府,不能花心力在解決那些既有、停滯,甚至已在減資企業的問題,只有新的產業才能帶來新的價值,應從「以新金融工具支援創新」、「照顧新產業發展的財政政策」及「研發以爭取支配力為重點」三方向著手,全力發展新產業,讓更多新的企業家出頭,台灣經濟才能撥雲見日。

陳博志說明,把錢灑到新創產業上,如此一來,會有更多與新創有關的金融工具因應而生,並催生如工業銀行和創投基金等機制,以及對成功創業者的債權轉成股份這樣的做法,來分享利益的授信方式。

陳博志認為,「亞洲.矽谷」計畫可加大力道推動,尤其是引進矽谷的融資機構、專業人才,彌補我國金融環境在扶植新創事業的不足之處。

從財政政策的角度來看,相較於提供租稅優惠,直接投資是更可行的做法,但應注意政府對每家企業的投資比率,不宜太高。

陳博志提醒,金融和財政政策只是從旁協助,研發才是新產業與新技術發展的根源,台灣過去研發的進取性不夠,政府和企業必須更努力,做出更獨特且具支配力的研發,生產出別國無法取代的產品。

產業界頻頻喊話要求解決「五缺」,陳博志強調,若只解決五缺、未提升附加價值,那還是在走回低工資、低成長的老路,唯有發展新產業和新技術,才能贏回競爭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