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25 聯合報 編譯劉煥彥/專題報導
德州塑膠加工廠Regal Plastics的51歲員工朱布柯(Chris Zubko),在經歷心臟病與三次心導管繞道手術後,終於可以回去上班。在返工後第21天的上班時間,他接到65歲老闆葛諾(Wayne Gono)來電。
葛諾說:「哇,我發現你走路愈來愈快了,以前你(一天)走不到2000步,現在超過6000步,這個星期你已經運動兩次了,很棒耶!」
原來,葛諾手機上的一款app可詳細追蹤朱布柯術後康復的每一步。朱布柯手腕上戴著一款數位健康追蹤器,透過Regal Plastics在保險業者UnitedHealth Group的企業帳號,將每天運動數據傳送到老闆手機內的app。
「華盛頓郵報」報導,員工身上的數位穿戴裝置,逐漸成為企業界與保險公司掌握員工及顧客健康狀況的利器,使得具備監測健康或健身功能的穿戴裝置大行其道,從Fitbit、Garmin到蘋果等品牌都投入這個市場。
然而,個別員工每天產生的龐大健康數據,同樣引發隱私疑慮,也為傳統勞資關係增加了新的面向。
聯邦法規保障民眾就醫資料不得外洩,但沒有涵蓋這類穿戴裝置蒐集的個人健康資訊,而且若與個人信用分數等金融數據結合,上班族可能讓外界得知的個人資訊,可能比自己意識到的還多。
近幾年健康導向的穿戴裝置大流行,不僅可測量每日步行距離與步數,還有心跳、睡眠長度與睡眠品質等,用意是幫助大家維持健康,降低就醫成本,因為通常上班時久坐不動對健康有害,而且有些製造商不僅銷售穿戴裝置,更開發出一整套服務。
例如,Fitbit就有個電話客服中心,若發現使用者的身體狀況不佳會去電詢問;安泰保險公司(Aetna)則與蘋果合作,最近推出一個保戶健康監測方案,以顧客使用的Apple Watch監控其健康變化。
至於像Regal Plastics這類中小企業,則由老闆直接觀察員工的健康狀況。
葛諾表示,他一直以朱布柯的步行紀錄激勵他持續改進,一談到運動「他就是啥都不做,因為以前他每天走不到2000步,他是我會親自督促的員工之一」,而自從朱布柯心臟病發後,「大家都在督促他」。
有些人很在意別人看到自己每天的一舉一動,但朱布柯不在乎,「老闆真的很會督促大家持續進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