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你在手機按個讚,透露給企業的訊息可多了,興趣、位置、人際關係等,都一併送出。 記者林澔一/攝影 |
跨年時你也加入Facebook「#10年挑戰」熱潮嗎?
喜孜孜貼上自己十年前後的對照相片,吸引親友按讚,那是必然;但你可能不知道,當大家感嘆「青春像小鳥一樣不回來」時,你的隱私也順便飛走了──你十年來的變化,臉書正好拿來「練靶」──訓練AI人臉辨識的能力;更可以吸引醫美診所、減肥業、交友網站,利用你十年來的「變化」,退後的髮際線、皺紋、福泰的雙下巴,都可能把你列入TA(精準行銷對象)。
你的隱私,正是科技巨頭的商品。
拿隱私 交換免費服務
喜孜孜貼上自己十年前後的對照相片,吸引親友按讚,那是必然;但你可能不知道,當大家感嘆「青春像小鳥一樣不回來」時,你的隱私也順便飛走了──你十年來的變化,臉書正好拿來「練靶」──訓練AI人臉辨識的能力;更可以吸引醫美診所、減肥業、交友網站,利用你十年來的「變化」,退後的髮際線、皺紋、福泰的雙下巴,都可能把你列入TA(精準行銷對象)。
你的隱私,正是科技巨頭的商品。
拿隱私 交換免費服務
僅僅幾張照片、幾句留言,Google或Facebook或各種隱藏在網頁中的數位行銷程式,結合後端的運算力,用戶的照片成就了下一筆新的服務與業績。民眾無法避免地將自己的隱私交給網路服務業者;接收這些個人隱私資料的業者轉手將資料當成商品賣給第三方。這些是我們按了讚之後,無法想像的發展。
Google曾推出對台灣用戶量身打造的「精享族」,精準圈出某群高端消費者,提供廣告商及業者行銷。這些資料從哪裡來的?Google台灣區總經理陳俊廷說,Google每天提供的Gmail、YouTube、搜尋引擎、APP下載等,民眾一使用服務,就提供了各類資訊。
當消費者迫不及待地勾選「我同意」交換免費服務,透過AI、深度學習技術,這些「數位足跡」成為業者的金礦。二○一七年台灣的數位廣告約三三○億元,其中以Google、Facebook、LINE為主的幾家社交媒體平台賺走了一二○億元。消費者以自動奉送的個人行為數據,培養出網路世界的超級巨頭,再回過頭來用運算法操作人們的生活習慣,甚至提供假訊息。
網路商 比你更懂自己
如今網路業者比你更了解你的內心需求。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馬維英形容:「數據(DATA)就是新時代的石油、火藥!企業一定要拿到用戶更多、更新的數據,並且利用AI去開發商機。」
這些「原油和火藥」,掌握在少數網路科技巨頭的手中:Google、LINE、阿里巴巴、Facebook、Amazon…。我們也相信業者會好好保護個資、信任它們不會濫用。
但是,這只是消費者的一廂情願。
去年Facebook連番爆發用戶個資外洩的醜聞,世人才知該平台的用戶資料很容易被小遊戲取走,連Facebook也不知資料後續的用途。
大吃小 全球用戶困境
台灣AI Labs創辦人杜奕瑾去年宣布啟動「ptt.ai」,希望落實「資料正義」。他撰文指出,幾家網路巨頭寡占了大量的網路資料,即使使用者想拒絕交出個資,也沒有其他服務替代方案;新興的新創公司如果不把自己的APP放在巨頭的平台「上架」,就沒有生意;即使幸運成功,往往打不過巨頭們後來居上、推出類似軟體,再砸大錢行銷或直接收購。
要求這些國際企業向用戶彎腰,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它們的態度就是「不滿意,你可以不要用」;這是全球用戶共同的困境。
能夠阻止科技巨頭橫掃市場者,可能只能是同樣巨大的同業或法規。今年初蘋果公司出手,取消Facebook內部開發iOS應用程式的資格,控訴Facebook 利用蘋果的內部應用程式收集青少年用戶的數據並且監控。此舉逼使Facebook承諾停用該程式,否則舊版軟體可能無法在iPhone上繼續使用。蘋果之怒比國會更能叫臉書低頭。
法規弱 谷歌不甩台灣
去年五月底正式生效的歐盟「一般資料保護規則」(GDPR),要求企業需要明確、全面解釋會收集哪些數據、如何使用、並揭露共享的第三方;企業更要明確獲得用戶同意才能保存和處理用戶的數據,成為第一個以區域法規力量,來抵抗科技巨人對數位隱私的侵犯。
今年一月Google就被法國開罰五千萬歐元。但這些改善能適用於台灣嗎?Google已宣布,在法國被罰是個案,台灣地區並不適用。看來台灣數位人權,要趕上世界水準,恐怕還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