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5日 星期一

隱私網戰6 透明人生 / 上網點一下 你的隱私…被看光了

2019-03-25 經濟日報 記者 彭慧明、梁玉芳

「要加入會員嗎?掃這個QR code,加入App成為會員,現在就享有會員福利,消費積點換現金。」

這是消費者常聽到的銷售台詞。不論賣什麼,美妝、服裝、麵包,店員都會來上一句,用會員制的蠅頭小利「圈粉」。「積點折現金」以及「生日禮」的利誘,加上手機帶著走很方便,消費者覺得OK,重要個資就全都自己送出去。姓名、性別、身分證字號、自宅地址、手機號碼、出生年月日,還開放App推播通知。

陳姓女子說,因為會員可以打九折,所以決定加入某眼鏡連鎖會員。文青店員熱心指導她下載App,選擇是哪家門市等等。她填入手機號碼、職業、收入等級,如果不是卡在不想公布生日年份,可能就完成會員資料了。上班族林柏青坦言,曾在快時尚櫃台立馬加入App會員,只因當時可以抽機票,明知機票抽獎中獎率很低,又覺得碰碰運氣也不錯。

「我們的個人資訊就是他們的礦,Data Mining用來挖出錢。」中研院法律研究所研究員陳舜伶是不想被企業掌握「數位足跡」的網路族。她說:「店家問我要不要加LINE,我就說沒有。」

店家給實體折價券或積點卡,她會支持。「至少給我一個選項,不要逼我;如果逼我,我就去計算,看到底值不值得」。

很多免費的其實最貴。許多免費服務取得個資都是代價,只是民眾看不到,就不會在意。「隱私被傷害了,也不像被打,當下會痛」。台權會專案經理何明諠說。

例如追劇,免費影音網站讓人趨之若鶩,網站被抄了幾次都能捲土重來,因為觀看流量大,帶來的廣告商機驚人。串流影音業者指出,免費影音網站都會在觀看設備如手機、平板、電腦中埋入追蹤網路行為的cookie,即使用戶改看別的網站,廣告也如影隨形。有些網站還可能帶有病毒,專門盜取使用者個資。

新世代金融基金會董事長陳冲原本也覺得用智慧手機、下載App很正常,但有一天他發現要下載手電筒App,也要定位、簡訊和聯絡人資料,覺得莫名其妙,一個手電筒為何要知道用戶的通訊錄?陳舜伶曾想下載天氣App,也被要求提供個資,因此她拒用。

容易洩漏數位隱私的行為

下載假免費貼圖:被要求加入好友帳號、被盜取個資

看盜版影音網站:被植入追蹤Cookie,導致廣告無所不在

玩社群平台的小遊戲或測驗:繳出了社交平台的資料

下載免費App或使用免費服務:提供通訊錄、簡訊、定位、甚至管理權限

使用免費服務:Google、Facebook、LINE等都會要求提供個資換取影音、通訊等服務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