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蕭碧燕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蕭碧燕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6月19日 星期四

蕭碧燕的幸福存摺╱創造基金複利效果

2014.06.19【經濟日報╱蕭碧燕】

複利的效果可是比原子彈的威力還大!所以,任何專家或機構只要談到投資,一定會把複利效果搬出來談一下,以彰顯投資的高效益。

基金投資人應該也會常見到,某基金年化報酬率X%,只要投資幾年就可以滾出多少錢的內容。舉個例來說,如果A基金年化報酬率8%,以七二法則來計算,則翻一倍的時間是9年(72/8),也就是,拿出100萬元投入到A基金,9年後就會變成200萬元。但,買基金可以賺多少錢,真是這麼簡單一算,答案就出來了嗎?

首先來釐清「複利」效果如何達成。小時候我們都學過一個複利公式:(1+i)^n,i指的是利率,n指的是年限,而顯然這裡的i必定要是正的,且不能為0,否則這個公式就完全無法看出複利可怕的威力了。

所以,談複利,一般我們都會以定存做例子,因為定存利率必然是正的,且無論如何這個利率每年都會發生,於是套入公式,便可以算出存幾年後可得到的本利和。

而前述例子:100萬元,投報率8%,9年後變成200萬元,這情況因此得發生在該基金年年穩穩都給你8%的報酬率,才算得出這樣的結果。但,放眼市場,有哪一檔基金可以掛保證,每年8%報酬率?答案是沒有。拿股票型基金來說,今年賺20%,明年賠上10%的例子比比皆是;就算是相對穩定的債券型基金,也不可能年年掛保證可給予一定的報酬率,所以都無法套入(1+i)^n這個公式。

那為什麼市場總有買某基金,以過去年化報酬率來算,投資幾年就可以賺多少錢,這樣以複利威力陳述的講法?果真要產生複利「概念」(這裡強調的是一種概念,而非實質複利),得把基金贖回再投資才有此效果。

例如買Y基金,第一、二年的報酬率都是負的,但是第三年結算時,卻有正20%的成績,投資人把它贖回、得到一個本利和,然後再進行投資,才會產生類似複利的效果。但無論如何,這樣贖回得到本利和再投資的做法,都只是試圖產生複利效果的概念,而不是學理上正統的複利算法。

正由於買基金的報酬率時上時下,時正時負,所以絕對不可能套入(1+i)^n的公式中,因為找不到正確的i(定存時用i,講報酬率可用r)。

當然,目前定存中i的數值非常小,所以固定又如何,可以套入公式又如何,算出來的本利和,絕對比一檔好基金的投報要低上一截。反正以後見到「買基金可以創造可怕的複利威力」這類字眼,得知道這當中真正的意義,是指贖回後再投資所創造的類似複利效果,而非固定報酬率所帶來的獲利數值。

其實,買基金是應該要適時贖回再投資的,抱到天長地久不是個好策略,適時停利出場,就像買了一檔股票,每年都拿到一點配股配息一樣,會感覺較為踏實,否則投資一家公司,而這家公司永遠不配發股息股利,總會讓人覺得該公司是否產生問題。

再說贖回後再投資才有機會產生類似複利的效果。最後,如果都不贖回,拖了好長一陣子,大筆的資金押在基金上面,萬一市場向下大幅度調整,例如原本的1,000萬元變成600萬元,這樣心情一定非常煎熬,投資的結果難免走向失敗。投資,雖難免要挑戰人性,但也該產生一定的樂趣,不是嗎?所以,記得適時停利。

(作者是投資專業老師)

2014年6月5日 星期四

蕭碧燕的幸福存摺╱傻傻扣…不會傻傻賺的啦!

2014.06.05【經濟日報╱蕭碧燕】

定期定額投資基金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是:停利不停損,也就是,不論報酬率再怎麼難看,也要堅持下去。但,這個原則絕對不存在例外嗎?當然不是,定期定額若見到負報酬,有幾個情況還是得聰明停扣。

【情況一】

該基金在同類型中表現吊車尾

買基金可以根據過去三年報酬率來判斷,選擇排名位於同類型前二分之一者,另外再將一年、近六個月報酬率拉進來評比,希望都能同時位於前二分之一。但如果本來挑好的基金,表現連續三至六個月近三年報酬率排名都掉到後段班,那表示該基金有轉弱的可能,此時便需要考慮停扣。

要注意的是,不要見到單一個月基金報酬率排名掉到後二分之一,就急著停扣,因為短時間的變化不代表基金本質改變。

停扣不代表停止投資,而是轉換至同類型前段班的好學生。例如本來買的是A拉美基金,因為績效漸漸落後平均值,就該選擇轉至前段班的B拉美基金。

但投資人常常只做了停扣A基金的動作,忘了同時也要把A基金贖回、整筆投資到B拉美基金,並進行B拉美基金的定期定額,讓原本不如預期的報酬率趕上進度。

【情況二】

基金所處的市場有可能疲弱很久

情況1是基金所處市場沒有大問題,只是基金本身表現不佳。但情況2則是基金所處市場出現了狀況,有可能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會轉好,這時候不論基金本身績效好不好,都該考慮停扣。

一般來說,會出現疲弱很久的基金以產業類型為主,例如綠能、礦業等,定期定額這類基金不是不會賺錢,而是需要等待好長一段時間,或許五年、或許七年,這是機會成本的問題。

尤其若現在已經產生負20%、負30%的報酬率,因為整體走勢還在往下,期待打平,恐怕會相當辛苦。

相對的,如果把同樣的金額趕快轉去扣一個市場趨勢向上的基金類型,相信負報酬率轉為正報酬率的速度會加快許多。也就是,不要與趨勢對抗,碰到市場可能走弱一段長時間的基金,最好果斷停扣,轉至另一類型的好基金。

但如果這樣的基金占你每月扣款金額的比重很低,例如每個月都有3萬元做定期定額投資,其中礦業基金只扣3,000元,則因為時間成本較為有限,可以考慮做長期抗戰。除此之外,投資人都不該捨不得轉換。

【情況三】

沒錢繼續扣款

這是最不得已的狀況,表示一開始投資時,就沒有做好資金規畫。我常常強調,定期定額一定要確保有足夠扣款三年的資金,出現沒錢扣款的窘況,除了停扣也別無他法了。

只是在這種情況下還有兩個狀態,一個是沒錢扣款,又因為需要用錢,只能認賠出場,這就沒輒了,唯停扣一途。但另一個狀態是,沒錢扣款,不過,不需要用這筆錢,如此可考慮贖回一半,用贖回一半的錢繼續做定期定額,讓定期定額能夠延續下去,一直到出現停利點,再出場。

反正,做投資得彈性因應,若遇到市場沒問題但基金本身有問題、市場趨勢改變、或自己沒算好資金,就要調整投資策略,要知道傻傻扣,絕對不可能傻傻賺錢的,投資還是得花一些功夫的。

(作者是投資專業老師)

2014年5月22日 星期四

蕭碧燕的幸福存摺/挑選基金 不能光看淨值

2014.05.22【經濟日報╱蕭碧燕】

基金投資上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是,定期定額投資碰到低點絕對不能停扣,因為此時可以買到相對多的單位數,未來如果市場轉好,基金淨值跟著揚升,就可以有不錯的獲利。

注意,這個觀念成立的前提是:定期定額,並且是在講操作同一檔基金的法則。

但我發現許多投資人都把這個觀念誤用了,把它拿來用在所有基金投資的狀況上。像是要買一檔台股基金,有一檔淨值3元、另外一檔淨值5元,結果有投資人就認為應該選淨值3元的基金,認為這樣可以買到較多的單位數。但,這可大錯特錯。

要在同一類型數十檔基金中挑到一檔相對優質的好學生,應從短中長期的績效下手,找到不論1年、3年、還是6個月都表現穩當的基金,總不會是把淨值表拉出來,選淨值最低者吧?

也就是不同的基金,不能以淨值高低做為判斷好壞的依據,事實上,有很多基金因為成立時間夠久、並且績效向來不錯,淨值就會一直被墊高,如果以淨值做為挑選基金的方法,便會錯過這樣的好標的。

所以挑基金時,要以報酬率表現比高下。千萬不要見到A基金淨值60元、B基金淨值3元,就一廂情願認為B基金未來有機會漲到60元。

事實上,如果兩檔基金的操作績效差異不大,1年下來都會漲個20%,那麼A基金的淨值將會成為72元,B基金的淨值也不過是3.6元,絕對不可能向A基金的60元淨值看齊。

當然,同樣的錢去買B基金,確實可以買到比較多的單位數!這倒是沒錯,以3萬元投資成本來說,選A基金,可以買到的單位數是500;如果挑B基金,單位數暴增為1,000。

但未來漲幅如果相差不大,就像前面舉的例子一樣,都是20%,那麼,買B基金就算有10,000個單位數,也不過是以較低的淨值3.6元去乘以看起來很多的單位數。

與買A基金,淨值漲到72元,但單位數僅有500的情況是一樣的,都是贖回時會有3萬6,000元入袋。所以,選基金,千萬不要拿淨值高低來迷惑自己的眼睛,絕對是用短中長期的報酬率做為選擇依據。

那麼,為什麼定期定額總會圍繞在淨值做文章呢?這是因為我們談的是同一檔基金,經歷景氣循環高低所產生的情況。以C基金為例,有投資人決定要每個月定期定額3,000元,前三個月C基金的淨值都是6元,於是共可以買到1,500個單位數(3,000元/6元*3個月),但後來3個月淨值又掉到5元,於是之後的3個月可以累積的單位數就變成1,800(3,000元/5元*3個月)。

淨值下滑,買進的單位數變多了,累積6個月下來,總共有3,300個單位數,之後市場轉佳,淨值變成7元,整體投資的金額就會長大為2萬3,100元,而成本是1萬8,000元,這就是定期定額的好處,淨值波動,有時買的貴、有時買的便宜;淨值貴時,買進的單位數少,但淨值變便宜時,買進的單位數就會變多,整體看來,未來市場走升,那些買在較低淨值所累積的單位數,就會特別可貴。

所以定期定額會喜歡見到較低的淨值,但謹記,這是定期定額同一檔基金才會有,別拿來亂套用,任何情況都找淨值低的標的,這可是大謬誤。

(作者是投資專業老師)

2014年1月2日 星期四

蕭碧燕的幸福存摺╱2014買基金 要腳踏兩條船

2014.01.02【經濟日報╱蕭碧燕】

基金投資人,去年你的基金投資獲利如何?不論好或不好,嶄新的一年,擬定新的策略絕對有必要。

要做對投資策略,首先必須釐清2014年的景氣狀況。從各主要研究機構提出的經濟成長率預估值可以知道,2014年是復甦的一年,只是復甦的路或許崎嶇難行,但怎麼樣都是呈現復甦態勢。

即便最近有研究機構發布調降美國2014年經濟成長率,從3.5%至2.7%,雖絕對數字是下降了,但並不改變「復甦」基調。而只要定調「復甦」,那麼股債的表現肯定翻轉,也就是今年「股」一定比「債」強。

其實從2013年包括美股、歐股、日股都表現凌厲就可以知道,環境變了。所以建議即使不放棄債券投資,仍有一隻腳踏在「債」上,也別忘記把另外一隻腳伸往「股」,這樣,債券的持續「有感」投資,加上股票可能帶來的「衝勁力」,會讓2014年的投資成果更亮眼。

當然投資人一定會問股票基金要怎麼買?以大類來區分,股票市場可以分成成熟市場與新興市場,2013年成熟市場的表現凌駕新興市場,所以如果你已經有成熟市場的股票基金,建議不妨伺機落袋為安,因為漲多的市場難免回檔。而落袋的理由不是看壞或放棄成熟市場,而是如果真的回檔,可以再來一次(落袋後繼續定期定額扣款,若再漲高,可以再有一次贖回機會)。

至於新興市場現在看來表現普普,但下半年就很難說了,也有可能豬羊變色,所以跨到股票基金的那一隻腳,除了已布局成熟市場外,也別放過新興市場。

但不建議跨到原物料產業,這又跨太遠了,容易跌跤。

新興市場中,與成熟市場連結高的亞洲是首選,並且亞洲過往的表現也相對穩健,所以如果就優先順序來講的話,可以先亞洲,再加入拉美及東歐。事實上,亞洲市場中,還有一個可以特別關注的國家,那就是中國,其最大的優勢就是股市處於相對低點,也因此可考慮選擇大中華股票基金。

反正「低買高賣」是不變的投資原則,現階段的我確實對於新興市場有較濃厚的興趣。因為從實質面來看,美國企業獲利是創下新高,但目前的股價反應也似乎過頭了,也就是有超漲的疑慮。

再看歐洲的狀況,平均來說PMI(採購經理人指數)已經脫離代表景氣收縮的50以下,只是各個國家表現不同調,英國很好,西班牙、法國卻還在掙扎,只害怕沒有即時奮起的國家會再造成整體歐洲的風險,加上股市也上漲了一波,不確定性並沒有消除的狀況下,投資的把握度下降。

至於日本也碰到了一些困境,除了它是今年唯一一個GDP被調降的國家外,因為將提升消費稅的緣故,預期買氣會集中在2013年第4季及2014年第1季,之後經濟恐會困在消費無法提升的窘境中。

再觀察日本CPI(消費者物價指數)的成長,並非由買氣帶動,而是進口石油、原物料價格上漲的原因,這讓人擔心安倍的第三支箭是否繼續有力。

總的來看,成熟國家各自面臨須解決的問題,或者股價漲高的事實;但相對的新興國家包袱略小,只要美國QE政策確定,新興市場就不會受到資金潮來潮往的影響,起碼不確定性落幕後,新興市場可以展現經濟實力。所以在我看來,成熟與新興的拼鬥,有機會在2014年下半年扭轉局勢,於是今年的股票基金布局,不重押成熟,也不偏廢新興,這樣,年底就能漂亮收割。

(作者是專業投資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