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9日 星期五

1949大撤退/神鬼搬運5億美元 挺過來台歲月

【聯合報╱記者程嘉文/台北報導】 2010.10.29 05:04 am

蔣中正在該船上專用的「茶泡杯」,下船後他送給該船,但沒人敢用,後來招商局改制為陽明海運,日前才讓這套具歷史意義的骨董曝光。圖/陽明海運提供

一九四九年一月十日,徐蚌會戰落幕,國軍六十萬精銳全軍覆沒。以副總統李宗仁為首的桂系勢力,主張與中共和談,要求蔣中正總統下台。廿一日,蔣中正宣布引退,由李宗仁代理總統,派員北上和談。四月廿日,國共談判失敗,共軍立刻全面進攻,隔年席捲整個大陸。

一九五○年三月一日,蔣在台灣「復行視事」,十多年後,李宗仁在美國接受口述歷史訪問時,痛批蔣表面同意下台,其實「退而不休」,繼續以國民黨總裁身分遙控軍政大權。

不過國民黨黨史會主任邵銘煌認為,事後看來,蔣早就看出共黨不會接受和談,眼光遠比李宗仁準確。而他預先在台灣預作建設安排,也展現相當高的遠見。

政大歷史系教授劉維開指出,四月廿日國共談判破裂,其實是蔣中正「積極度」的轉捩點。在此之前,蔣多數時間是在故鄉奉化遊山玩水,除了門生舊部上門請益,他實際參與意見的行動,只有北平與青島的撤退。

他說,從這段時間蔣的日記看來,蔣的心態是「五年後再起」(下任總統),既然桂系說蔣是和談絆腳石,那蔣就自己下台讓桂系談判,看桂系能談出什麼。

邵銘煌表示,蔣並不是「四二○」之後才下令物資轉往台灣。在一九四八年底徐蚌會戰戰局不利時,蔣已預作一些撤退準備,包括黃金、銀圓、故宮文物等的搬遷,並安排蔣經國等人來台。

劉維開則認為,台灣有海峽相隔,相對比較安全,許多軍經設施都陸續遷過來;不過不代表國府一開始就打算退守台灣,「台灣是撤退疏遷的地點,不是遷都的地點」,南京淪陷後,政府先後遷往廣州、重慶、成都,最後大陸已經失守殆盡,才於一九四九年底遷到台灣。

至於當年帶來的黃金、銀圓與外匯,外界估計總值五億美元。邵銘煌與劉維開都指出,如果沒有這筆錢,國府無法度過來台初期的危機歲月,這些錢一方面作為軍費與公教人員的薪餉,也是政府發行新台幣的準備金。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