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0日 星期一

數學皇帝 丘成桐:盲求奧林匹亞是畸形發展

2012-12-09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專訪】

曾被紐約時報譽為「數學皇帝」的中研院院士丘成桐,因哲學家父親的影響,從小廣讀哲學、文學,很早就打開思想視野。他分析,台灣數學教育最大問題,是「文化修養不夠」。 丘成桐成名甚早。

念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系大三時,就在微分幾何大師陳省身等人推薦下赴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廿二歲獲博士,卅二歲獲有數學界諾貝爾獎之稱的費爾茲獎。他始終心懷華人數學教育理想,在美舉辦夏令營、在兩岸三地成立數學研究中心,推動華人數學家大會,造就桃李無數。 

他說,兩岸教育體系向來太不注重培育文化修養,甚至比不上西方一所好的中學對人文、社會科學的訓練。台灣對口語、寫作不講究,美國則相對重視,申請大學的入學條件之一SAT考試要考寫作,考不好上不了哈佛;各校也有辯論社,可訓練邏輯思考、口語表達,台灣相對少。 

兩岸太注重考試,也讓學生的思想很難開放。丘成桐指出,大部分華人只講求記憶,背公式、不談創造性,考試答案還往往得照老師的方式才算對。這種不鼓勵創造的教育方式,使得「華人罕能超越西方人,做出具開創性的學問」。 

近年兩岸猛追求奧林匹亞數學競賽,也是重視考試的反映。「這是很畸形的發展!」丘成桐說,要讓孩子對學問感興趣有很多方式,奧林匹亞也是一種;這在其他國家沒有問題,但到了兩岸,就成了保送進大學的手段。

丘成桐指出,盲求奧林匹亞,在大陸造成孩子不論對數學有無興趣,都從小補習考試。但因奧林匹亞並非考全面的數學,例如不包括微積分,結果孩子進大學後,才發現很多都不會,造成很大障礙。 

丘成桐說,最近大陸教育部發現這些問題,已開始禁止學校在課堂內補習考奧林匹亞,北大、清華也不能用奧林匹亞保送。為了保送而考奧林匹亞,很不健康「這對研究、對興趣都沒好處,因為只是很機械化地答題,卻沒法真正讓學生思考數學和它的應用。」他說,比起大陸為奧林匹亞已形成龐大補習體制,台灣狀況好一點,「但我擔心未來也變這樣」。


競逐奧賽「畸形」 教部次長:可檢討

2012-12-10 【聯合報╱記者鄭語謙/台北報導】

中研院士丘成桐日前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出,國內學生將參加奧林匹亞競賽作為保送大學的手段,是畸形的發展;教育部昨天表示,孩子能通過奧林匹亞代表是「世界級的人才」,國際都會搶著要,「保送」只是鼓勵性質,希望能持續培養人才。

對於保送是否造成孩子盲目追求成績,教育部次長陳德華說,未來可進一步檢討相關辦法,避免讓學生為了參賽而過度競爭。

教育部中教司長張明文表示,奧林匹亞是國際競賽,能得獎除了努力也要天分,只要在奧賽脫穎而出,就代表是人才,許多國家的升學制度都會採納此成績,搶著要奧賽奪獎學生,例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即有採納。而我國大學法也規定,在國際奧林匹亞能獲得金、銀、銅牌的學生,都能保送入高中、五專或大學,學校可任選。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