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1日 星期六

民意論壇 - 廢止「免試」 還我真正免試 (李家同)

2014.06.21【聯合報╱李家同/清大孫運璿榮譽講座教授、博幼基金會董事長(新竹市)】

十二年國教最標榜的就是免試升學,很多學者專家看到免試這二字都會立刻擁護這種政策,其實現在的免試仍是要考試的,而且考的題目也比過去的學測要難很多,所以並不是真的免試。但是很少人知道在實施十二年國教以前,我們國家是有免試的。

過去的免試制度有一點像保送,某一所高中會給某一所國中一些保送的名額,當然被保送的學生一定要在國中表現得非常好。很多孩子就去嘗試這一種免試,如果被接受了,就不必再參加基測。以去年為例,全國大約有七十%的學生是經由免試升學的,而且是真正的免試。以博幼基金會的例子來說,我們去年的畢業生中,有八十%是經由免試進入高中職的。

如果一個孩子在比較偏鄉的國中念書,他也許是校內第一名,但他也許不太敢去讀城裡的明星高中,因為怕自己的程度趕不上。所以我們可以想像得到,這些孩子往往很快樂的進入社區高中或高職,用教育部官員所說的話,他們不必和菁英分子一同玩。以博幼孩子為例,免試升學的孩子都進入社區高中職就讀。我自己去年輔導的一個學生,也是有先見之明的進入一所社區高中,其實他從來沒有任何要進明星高中的想法。當然還有一種保送是和技藝有關的。

教育部的口號叫「就近入學」,對那些免試的學生而言,幾乎相當多的學生都是就近入學的。

教育部另外一個口號叫做「適性揚才」,意思是說在十二年國教實施以前,很多學生不能按照他自己的意願念書,這也令我感到非常訝異,因為很多學生根本就是喜歡念職業學校,可惜現在很多的專科學校都不見了。我有一個學生,基測成績相當不錯,絕對可以進入某一所國立高中,可是他卻選擇進入了一所高工的機械科就讀,而且以此為榮。所以,過去其實就已經有適性揚才的機制,至於十二年國教非常複雜的入學方法,究竟有沒有達成適性揚才,我是很懷疑的。

所以,我必須要問,為什麼政府要廢止原來既有的免試升學,而強迫全體學生參加會考?如我前面所說,會考比從前的考試還要難,就以英聽而言,就使得偏鄉孩子感到非常沮喪。教育部說,不要強迫弱勢孩子拚命和那些菁英分子一起玩,這句話是對的,可是他們的所作所為正好相反,會考考題比基測難得多,而且這不是偶發事件,而是教育部的既定政策。試問,孩子如何能夠快樂學習?

教育部又說,用ABC制度就可以使得學生不會分分計較,可是他們的制度多對一題就變成A,這一題錯了就變成B,一個學生是B中的最高分,可是和B的最低分同學是同一級的。同樣情況,一個學生如果多答對一題就可以成為B,和B的最高分同學同一級。現在變成了C,難道他不懊喪嗎?

我最近常常想起過去常常看到的標語,叫做「還我河山」,我除了要問教育部為什麼要廢止免試以外,我也忍不住要提出一個新的口號,「還我免試」。

會考下的迷惘 他們不敢追夢

2014.06.21【聯合報╱曾逸凡/十五歲、學生(台北市)】

我有個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一直成績很好的她,在會考中拿了四A++、一A+,還有六級分的作文。昨天,她跟我說她落榜了,沒有半間學校可以念。事實上,我有許多得到高分的朋友都因為志願序或是作文而失去了三年努力的價值。看到這「付出與收穫不成比例」的結果,讓人不禁感嘆此教育改革已偏離初衷。大前天參加朋友的畢業典禮,畢業典禮上,老師們說畢業生一定會在多采多姿的未來裡展翅翱翔、發光發熱。試問,我的這些朋友該如何展翅翱翔,如何發光發熱?

此次會考,許多人在作文上跌了一跤,一跌就讓他們的理想學校擦身而過。現在的考生為了「合評審老師胃口」,出現了「思想同化」的現象。學生常常搬出同一套理論,然後用華麗優美的辭藻加以綴飾,腦中想的是還能使用什麼修辭、插入什麼名言佳句,而不是如何賦與這個題目獨一無二的靈魂,或是該怎麼詮釋一個與眾不同的觀點。

這是當今學生中日漸嚴重的問題:大家都害怕與眾不同。今年的會考作文題目「面對未來,我應該具備的能力」,看似自由,但是從公布的範本中可以看出,不管這個題目原本能如何發揮,考生們卻都被一定程度地設限了。在此次作文中,許多文章的主題,也就是學生們認為未來應該要具備的能力,都意外地相像。它們不外乎就是「努力與創新」的組合;很多學生使出十八般武藝,精緻地包裝他們的文章,強調需要看見「那一隅角落裡蘊藏的真理」,需要「收拾勞累殘破的靈魂」,才能夠迎向美好的未來。很少人在作文中歌頌挑戰權威的必要性,很少人著墨於不盲目追隨的重要性,而像是「偶爾憑著直覺或是衝動豁出去賭一把」,更是非常少見的主題。學生們的文字雖然美麗,卻使人擔憂在現今的教育體制下,年輕人的思想是否愈來愈狹隘。

會考過後,學生和家長們更頭痛的問題便是「志願序」。人人都說只要不「亂填」就會有學校上,但是什麼叫做「亂填」呢?我有朋友從小的目標就是北一女中,她常常幻想穿著那綠色的制服,好不威風。這次的志願選填,她因為害怕落榜,所以將心目中的第二填作第一志願;放榜後,又因為害怕失去已經錄取的學校,而不敢考特招。這真的是台灣的教育希望培養出的觀念嗎?「與其放手一搏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倒不如遷就於現在已經擁有的」?這樣退而求其次或是打安全牌,難道是台灣教育希望學生們面對未來所具備的能力嗎?

看著許多相處多年的朋友因為高中的選擇而喪失了一些對教育的信心、一些前衛思考的勇氣,我衷心希望他們能夠在體制下傾聽、並且被鼓勵去追尋心中的聲音;也如同老師們所說的,祝福他們開拓一片屬於自己的、多采多姿的天空。

打破選校迷思 他們如願近讀
2014.06.21【聯合報╱王達政/國中教師(台中市)】

第一次免試放榜,幾家歡樂幾家愁。高分群學生普遍對錄取學校不滿意,但中間學生很多如願進入社區高中職就讀,讓人欣慰,十二年國教政策目標還是有部分達成。

在基測年代,在中投區要輔導這些PR值五十至七十五的中間學生選填志願,實在是一件苦差事。可選擇的公立高中職本來就不多,如果還要考慮個人興趣和交通因素,能夠選擇的學校就更少了。看到許多畢業的學生每天上下學舟車勞頓的疲憊身影,讓人不忍。

今年輔導許多五B的學生選填志願,因為加入志願序積分變數,本來以為會更複雜。深入研究後發現,五B學生占考生總數近四分之一,如果大家都能把握志願序積分選擇就近入學,就能打破以往以成績選擇學校的迷思,結果果如預期。

基北區許多五A++學生家長因不滿比序積分,高分貝抗議,矛頭指向教育部。讓大眾以為十二年國教一無是處,其實只要詳細分析,不難發現問題所在。

五A只占六‧二%,五A++更是鳳毛麟角,優秀學生無法進入第一志願,家長氣憤可理解。但第一志願學校僅提供五○九個名額,占基北區考生的○‧八%,如此少的名額,應是造成遺憾主因。

任何改革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不滿的聲音不應被不成比例放大。全國六十二%考生以第一志願錄取,代表志願序積分設計確實有效,如因高分家長反彈而取消,將令人失望。

彩虹因為多色而美麗,每個人的第一志願學校不一定要相同,期盼十二年國教的改革,能夠引導家長和老師幫助學生找到最適合的學校快樂就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