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24【聯合報╱本報記者薛荷玉】
教育部上周五才欣喜宣布,十二年國教的第一次免試入學,有六成國中畢業生皆以第一志願錄取高中職,希望學生「愛其所選,一免到位」。但昨天是報到日,不少相當優質的中前段社區高中,錄取學生一半沒現身,才尷尬發現,自己不過是「備胎」。
還有學生明明想念汽車修理,卻進了餐飲科;想念美容科的,卻分發到電子科。其中雖有不少是因選填志願策略錯誤,國中母校未善盡適性輔導之責,另一方面,也凸顯出高職類科在地域上分配不均的問題。部分學子想要「適性」入學,就無法「就近」入學, 得翻山越嶺才能如願。
當然,教育部的戰術運用,的確發揮混淆各區傳統排名的作用,不少社區高中,都收到了許多第一志願來的孩子,這是過去從沒有過的。
這些孩子是真愛這所學校,還是懷抱不甘、含淚而來,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這些學校是否值得學生、家長們的付託,能在三年後,把學生教好,出了校門,能進入理想大學、找到合適工作。
教育部也該體認,抬出志願序扣分這樣的混淆戰術,在中前段社區高中只能取得四至六成的報到率,還有一半的學生是用計也「騙」不來的。
究其根本,教育部不能只在戰術設計上打轉,也應重新檢討戰略,回到「高中職均優質化」的根本,增投資源,把社區高中的辦學績效拉上來,部分地區公立高中職、類科不足,也應增設補足。
與其跟這群十五歲的孩子說理,要他們「愛其所選」,不如讓多數高中職都值得人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