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從25年前,開始在巴黎把吃喝當成生活大事起,我就有計畫地要吃遍巴黎重要的Brasserie(法文意指小酒館或餐館)。 圖/朱全斌.達志影像 |
前言
韓良露淵博大器,向她邀稿2,000字,總來兩三倍字數,且從不介意刪節。《品味》開版之初便以「紳士的品味」一文為本刊定調。
月初她驟然離世,令人無比遺憾!本文為生前最後來稿,談及20餘年來鍾愛的巴黎小酒館,暢快又有滋味的文字,帶讀者重溫她為人的爽朗溫暖。
本期《品味》刊出全文,一字不刪,以紀念這位快意一生的美食文學家與生活藝術家。
從25年前,開始在巴黎把吃喝當成生活大事起,我就有計畫地要吃遍巴黎重要的Brasserie(法文意指小酒館或餐館)。
但別以為去過巴黎三十來回的我,想達成這樣的任務很容易,巴黎是個太豐富的美食之都了,光是我手冊上列名要拜訪的Brasserie就有百來家,而至今也不過拜訪了不到一半的Brasserie。為什麼會這樣?其實也因為我雖然有百來家的Brasserie名單有待上門,但我天生不是努力完成目標型的人,我喜歡去Brasserie,原因就是好享樂,因此不會讓自己太操勞地去享樂。我又不是美食記者,又沒有人逼我催我非要如何排吃喝行程,因此,儘管有時會一年去巴黎兩、三回,有時兩、三年去一趟巴黎,我都會按自己獨特的旅行節奏安排每天的飲食活動。
養足精神 心閒才能嘗真味
由於我都選擇住在巴黎左岸六區聖哲曼德佩(St-Germain des Pres)一帶,早餐都會在當地換不同的咖啡館吃,選早餐的地方絕不只是為食物,通常都要找一大早可以讀報、靜心的地方,想想今天要做哪些活動,如果當天又要看美術館又要逛街,估計會太累時,就不會安排去吃大餐,有時中餐只會吃法式三明治,晚餐則找簡樸的賣鄉土家常菜的小館放鬆吃喝。
如果心中有特別想去的Brasserie,尤其是那些列名歷史古蹟保護的大酒館時,我就不會把當天的行程安排得太緊,白天的活動會盡量鬆,例如去公園逛逛,下午到咖啡館讀點書寫點東西,保持心境的優閒,因為我常年品嘗美食的經驗,發發心閒最重要,因此天下最難吃的就是應酬飯,即使是米其林三星廚師也救不了心不閒的食客,心不閒無法靜心,不靜心的人吃不到食物的真味。
除了要心閒外,吃東西也要體力,不可在身體太累情況下安排美食的行程,像觀光團那樣緊湊的午晚餐,就是我最極力避免的,在好好吃一頓飯前,我都會給自己回旅館休息兩、三小時的閒暇,聽聽旅途上自己準備的爵士音樂,夏天洗個冷水澡,冬天泡個熱水澡,再在床上躺躺,寫寫日記,總之,就在自我感覺十分良好的狀態下,想想當天晚上要去名單上哪家Brasserie用餐。
安步當車 愛上聖哲曼六區
早期我的Brasserie之旅,都不離我住的旅館太遠,意思是可以走路抵達酒館,用餐後也可以散步回旅館,我這人在大都市旅行時總有些怪癖,例如說不太喜歡搭地鐵,我在倫敦居住五年,是少見的很少搭地鐵的人,偶爾會坐巴士或計程車,最常的是安步當車,我在台北也是這樣,在上海也這樣,當然,在巴黎也保持一貫的生活風格,因為多以安步當車為主,我選擇的住家或旅館的生活區就很重要,我在台北住的康青龍是眾所周知的台北最好漫步的生活美學區,我在倫敦也選擇住在貝斯華特,去海德公園、荷蘭公園、哈洛德百貨、賽佛吉百貨或市中心的西町及唐人街,都只要10來分到30分鐘不等的步程。
在巴黎選旅館,從25年前,我就選定了聖哲曼六區,這裡既優雅又繁華又兼得文化品味與僻靜的需要,我不喜歡住在右岸,一、二區奢華但無生活感,瑪黑區、蒙馬特偶爾去玩玩即可,住在那有點混亂,拉丁五區太吵雜,十四區也有我喜歡的庶民感,但走到那都有點遠,也是偶爾去就好了。
我真愛聖哲曼一帶,十幾年前曾經想在巴黎買房子也看過這一區,但後來怕麻煩沒買了,現在很後悔,日後再有機會也一定買在六區,人的品味真是因人而異,像我認識一些巴黎有錢人都選擇住在十六區,那裡卻是我極度不喜歡的又疏離又過度市儈的地區。
聖哲曼六區還有個好處,我喜歡的Brasserie和Bistrot在這裡有很多選擇,剛好符合我喜歡好整以暇過日子的吃喝方式,因為一直住在這區,雖然名單上還有很多在其他區沒去過的Brasserie,但我卻成為六區幾家著名的Brasserie的老客人。25年下來,有的Brasserie是我每次返回巴黎一定不只一次會去重溫舊夢之處,有時想到在巴黎這樣的異鄉城市,都會有讓我懷舊的酒館,想想看,25年的時光就這樣過去了,當年我還是20多歲的年輕旅人,對巴黎充滿憧憬,如今我依然熱愛巴黎,但偶爾也有些傷感,畢竟自己逐年老去,總會想到也許有一天自己就不再會有體力來拜訪這個美麗的城市了,這麼想,讓我更加珍惜現在可以在巴黎的時光。
![]() |
聖哲曼大道上的Brasserie Lipp是巴黎十分典型的小酒館。 圖/朱全斌.達志影像 |
Lipp酒館 什錦拼盤最出名
算算我在巴黎最常去的Brasserie,就屬在聖哲曼大道上的Brasserie Lipp和Vagenende,Lipp可說是巴黎十分典型的Brasserie,首先這家酒館的主人來自阿爾薩斯,是法國傳統啤酒屋的源頭,這家店在早期掛著的是萊茵河畔啤酒屋的招牌,後來轉賣過幾手,但奇怪的是後來老闆不用自己的名字,反而改用創辦者之名Lipp為招牌,且打響了招牌。今天著名的Lipp酒館建於1926年,其時雖是法國美好時代的尾聲,正是裝飾藝術(Art Deco)帶領20年代風騷之時,Lipp奢華閃閃發光的鏡面中間鑲著銅邊,幾何圖形的細釉瓷板拼圖,再加上璀璨的吊燈,置身其間立即讓人歡悅起來,也容易引發好胃口。
Lipp因位於聖哲曼有名的文學咖啡館「花神」與「雙叟」的正對面,又鄰近法國有名的伽里馬出版社,離政府機構也不遠,很快就成為事業有成的政界、文化界聚餐的所在,這裡最出名的傳統菜即阿爾薩斯的酸白菜豬肉、豬腳、煙肉、香腸等什錦拼盤,來餐廳裡二分之一的客人幾乎都會叫這道菜,我也吃了快25年,迄今仍然覺得這家老酒館的品質一直保持得很好。尤其冬天的酸白菜做得不鹹不淡,特別清新可口,豬腳不肥不油入口細嫩又有彈性,煙三層肉肉汁口感俱珍,白肉香腸和燻腸配上馬鈴薯好吃極了!
作家海明威也特別喜歡Lipp,在名著《流動的饗宴》中常提起他來此喝啤酒吃香腸,像Lipp這樣的老店,日復一日快100年都在賣差不多的食物,並不受米其林青睞,米其林的本質其實是媒體,需要報導出奇布新的東西,星級餐廳是新聞,每年發行的米其林新版要有話題,我不否認法式創意菜的價值,可以帶動餐飲界的創造能量,但人幹嘛天天看創意戲啊!在平常日子裡,熟悉的老戲更撫慰人心,對我而言,傳統菜就像傳統藝術,吃你熟悉的滋味,食物裡有懷舊時光的滋味。
![]() |
韓良露旅居巴黎期間,從住家小露台望出去的街景,激發她寫作「文化小露台」。 圖/朱全斌.達志影像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