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寸山河一寸血,國民政府到抗戰後期亟需補充兵員,發起十萬青年十萬軍投入戰場,圖為參戰的青年軍。 圖/國史館提供 |
抗戰老兵、前行政院長郝柏村近年走訪大陸抗戰遺址或紀念館時,常當場指正錯誤,弄得場面尷尬不已。
去年,他到北京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時就質問「抗戰是誰打的?」「共產黨的共赴國難宣言,怎不見你們展出?」還有次他到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看到國軍抗戰資料少得可憐,不斷訓斥在場人員。
大陸抗戰館或遺址資料除了誇大八路軍的戰功,還有一部分是沒有更多的史料,只好張冠李戴。
陸軍軍官學校史政顧問丘智賢說,他經常發現各地紀念館的錯誤,不是戰役內容錯,就是將領照片弄錯。尤其是解說員,他們的任務只是政治宣傳,了解有限。
各地普遍欠缺資料,高奉戰役就是一個例子,重建的紀念碑,外觀氣勢宏偉,雖然知道戰死六百廿三人,但名字只有二百多人,少刻了四百人。
同樣情形也會在未來的四行倉庫紀念館出現,四行倉庫參戰官兵四百多人,目前只有二百多人的名單。
在南京的航空烈士墓的英烈碑應刻上三千五百人,仍有近兩百人仍未核實刻上。
丘智賢說,抗日主要戰場都在大陸,但政府遷台後,所有檔案都帶來台灣,大陸只知有戰役但不知道內容細節,再加上文革的破壞,大陸在各地重建紀念館或遺址公園,死傷人數,戰役、戰場怎麼打的,都很空洞,他建議台灣應該協助大陸各地抗戰館充實資料。
謝晉元的兒子謝繼民表示,台灣方面有很多珍貴的文物,包括楊惠敏冒死送去的國旗,四行倉庫很需要抗戰歷史資料,希望各界能踴躍捐贈。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一名人員也表示,台灣許多抗戰檔案資料不能複製,若能展出,也能客觀展現國民政府抗日功績。
丘智賢建議,國防部有很多抗戰資料,有的都很老舊,也不易調閱。時隔五十年,新的史料陸續出來,建議國防部應該重新編修,且對外公開出版、上網。
還有像「白團」(協助台灣防衛抵抗中共的日本軍事顧問團)資料放在國防大學地下室,裡頭抗戰史的資料多達五、六千份,完全塵封,也很可惜。
大陸學者楊天石表示,抗戰史要寫好,兩岸甚至世界都要進一步開放史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