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正在談合併,學生會提三大疑慮。陽明大學校長梁賡義表示尚未定案。 記者林伯東/攝影 |
![]() |
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正在談合併,學生會提三大疑慮。 記者林伯東/攝影 |
陽明、交大兩校積極推動合併,交大校務會議已通過合併意向,明天陽明校務會議也將討論是否合併。陽明部分學生昨發聲抗議,但兩校師長昨雙雙喊話,認為合併將是「高教最佳組合典範」,對於培育跨領域頂尖人才深具信心。
陽明與交大早在十五年前,就有「合校」想法,十餘年來持續有學術合作,「交往」順利,才會想牽手合併。交大前校長吳妍華表示,十五年前她擔任陽明代理校長時就觀察到,台灣的醫學大學有個通病—缺少理工、資訊學院,當時考量兩校的互補性,就簽過合併意願書;生醫是未來趨勢,若能結合交大理工資工、陽明醫學,將是互補雙贏。
吳妍華透露,清大、交大、政大都曾表示對陽明「有興趣」,陽明校長梁賡義最後挑了交大,就是考量兩校的合作歷史及互補性。此外,現在很多醫院需要遠距醫療,合校後,也可發展智慧型醫院。
中央、交大、清大及陽明四所大學二○○八年雖正式成立台灣聯合大學系統,學生可互相選課、共同研究,但交大副校長陳信宏分析,台聯大系統仍未密切整合,資源分配鬆散,經費一旦分配到各校,就由各校自行運作,沒有實質整合效果。
陳信宏表示,面對國內外學術環境及國際評比,深刻體會到合校對於兩校都是好的方向。交大以理工見長,但電子、資訊領域發展已到一定程度,且很多電機、光電等科系研究都已朝生醫領域發展,但交大缺的就是醫學研究,陽明學生則缺乏理工訓練,合校後「希望一加一能大於二」。
陽明大學校長梁賡義表示,陽明學生領域同質性高,從教育角度思考,和不同領域的人互動,才能擴展視野,若和交大合校,將醫學和工程結合,甚至創造新興產業及更多就業機會,發揮加乘效果。兩校長期的合作將更「實質化」,資源分享可行性更高。
梁賡義說,陽明學生四千五百人,交大學生一萬兩千人,沒有所謂「誰併誰」,如果抱著「誰併誰」心態,一定談不成,就像兩個人談戀愛,如果堅持「我擁有你或你擁有我」,不會走得長遠。
有利求職!黑箱作業! 學生看法兩極
2016-01-05 聯合報 記者馮靖惠/台北報導
![]() |
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正在談合併,陽明大學昨天應學生會要求舉行合校事宜說明會,學生會則在場外舉行緩議合校備忘錄記者會,提出三大疑慮。記者林伯東/攝影 林伯東 |
陽明學生會昨表示,陽明、交大合併案資訊未完全揭露前,希望明天校務會議討論合校備忘錄能緩議,也希望投票調查學生意願。陽明校長梁賡義表示,合校未定案也未預設時程,若校務會議上師生決議緩議,不反對舉辦公投。
陽明大學明將召開校務會議,將兩校合校備忘錄交付決議,昨舉行合校說明會,學生會則在現場抗議校方黑箱作業。陽明學生會長陳佳菁說,目前合校內容不夠周延,例如要新設合併或存續合併、師生未來是否需台北、新竹奔波上課等配套都未充分說明,合校效益評估也不嚴謹,台聯大系統早已推動跨校選修課,但使用率和評價低落,「如何斷定未來兩校合併一定利大於弊?」
陽明醫學系李姓學生表示,目前生技產業發展面臨瓶頸,合併立意是好的,但目前討論不足、雙方學生互相攻擊、傷了和氣的情況下,不贊成強行合併。陽明生科系任姓學生則說,兩校學系性質互補,且以生科系來說,擁有交大的工程資源,對求職也有幫助。
陽明生物醫學暨放射科學系教授高怡宣認為,陽明和交大分居台北、新竹,師生上課奔波太辛苦,希望從長計議。
梁賡義說,陽明和交大早在民國九十年就曾談過要合併,也有陸續發信讓師生和校友了解合校進度,並非黑箱作業。若校務會議師生代表認為太趕,最後決議緩議,他也會尊重。
「大家都在努力往前走,陽明不能只是原地踏步」,梁賡義說,會審慎研擬好的計畫書再推動,若發現加乘效果未如預期,大家想要停下來,校方也會尊重。至於師生擔心的兩校區距離等問題,可透過交通車、遠距教學方式克服。
交大副校長陳信宏說,當初交大教務會議時,僅學生一票反對,五十幾票老師都贊成合併,合併備忘錄通過後,才能花時間磨合談具體內容。至於上課方式,一定是老師移動。若要辦公投,應等具體內容出來再舉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