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海外留學是許多學子的夢想,公費留考制度將有重大變革,計畫將獎助人數加倍,且不再要求學成後返國服務。 本報資料照片/記者劉學聖攝影
|
有一百四十年歷史的公費留考制度,將出現重大變革,教育部在人才培育白皮書工作小組提出方向,計畫將獎助人數由目前每年一百多人增加為二百多人,且不再要求學成後返國服務,取消筆試,希望號召更多優秀學生留洋,厚植台灣人才庫。
白皮書工作小組國際化分組成員指出,台灣學生近年到國外做交換生、遊學、度假打工人數增加,但攻讀哈佛、耶魯、劍橋等名校的學生數卻愈來愈少,應透過公費留考制度激勵。
教育部長蔣偉寧畢業自美國史丹佛大學,他去年訪問母校及加州理工學院等多所名校,發現台灣出去的學者只剩下五、六十歲這一輩,三、四十歲年齡層的幾乎見不到了,人才嚴重斷層。
主持人才工作小組的國際知名學者、政大講座教授錢致榕憂心,「早年沒錢時人家都肯拿獎學金來『娶』,現在台灣學生帶著『嫁妝』,這些名校還不一定收。」建議不只要改公費制度,還要提升國內大學水準。
教育部國際文教處長林文通表示,未來公費留考生將限制只能讀排名世界百大的頂尖大學,或該領域排名前卅的學校;目前可攻讀碩、博士,未來只獎助博士生,每年可領四萬美金定額補助,約新台幣一百二十萬元。
公費生本限在學成後九十天內返台,兩年前放寬為只要在排名百大的大學服務,即可申請延後返台,最長十五年;未來則計畫全面取消。
蔣偉寧強調,現在重要的是送人才出去,回不回來不重要,留在海外的台灣人成為學術權威、意見領袖,對台灣一樣有貢獻;海外人才也可能在年長有成後再回台服務。
參與人才培育工作小組的世新大學英語系教授李振清贊同改革方向,他表示,台灣優秀學生還是有的,「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只要教育部好好宣導,一定可激勵更多優秀學生留洋。
學者肯定「成為李昌鈺 不回台也有貢獻」
2012-12-07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
學者、學生對教育部增加公費留考名額、取消返國限制,多持肯定態度。有學生說,未來若成為像李昌鈺這樣的國際專家,即使不回台定居,對台灣一樣有貢獻。
台北市秘書長陳永仁出身屏東鄉下,六十八年考上公費留考,赴美攻讀博士,回國後分發衛生署服務,同期考上的還有衛生署前署長葉金川,他很贊同公費名額擴增,「台灣要用人才,就要培養,給更多優秀的窮學生機會。」但他建議,採筆考加口試方式比較公平。
經建會前主委蔡勳雄當年也拿亞洲獎學金出國,攻讀麻省理工學院碩士、普林斯頓大學博士。他認為公費要培養優秀學生念最好的學校,「一個頂尖的,勝過百個平庸的。」
人才培育工作小組成員、政務委員曾志朗表示,未來還要考慮是否集中培養某些領域學生,如當年李政道帶出來的一批研究者,讓人才培育「聚焦」。
以化學、地科兩面國際奧林匹亞金牌保送台大化學系的大一生張志勤說,原就計畫大學畢業後參加公費留考,出國進修,教育部取消返國限制很好,他的生涯規畫就有更多選擇。
台科大設計系所畢業、曾獲教育部菁英計畫補助赴美一年的曾銘宇說,目前公費留考要考憲法,很多同學因此不想考,未來改為口試、審查應該比較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