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南投縣水里鄉永興國小開辦太極拳等特色教學,吸引其他學區學生跨區就學。 記者黃宏璣/攝影 |
南投縣境學生數不到百人小學有86所,迷你小學憂心被裁併,教師接送學生上、下學,就擔心學生外流淪廢校。如何面對少子化衝擊?閒置校舍如何再利用?都考驗公部門能耐。
教育處長黃寶園說,學生數不是小校存廢唯一考量。仁愛鄉發祥和紅葉國小學童數僅17和23人,但周邊無替代小學,還是有存在必要。但埔里鎮鐘靈國小學生14人,日後校長出缺,將不再派任校長,未來學童將安排到附近桃源國小就讀。
竹山鎮桶頭國小校長林慧娟說,「再窮也不能窮教育」,偏遠學校扮演社區文教火車頭,沒了學校影響非常大。
日月潭風景區光明國小蛻變成特色遊學中心,是最成功的廢校重見「光明」案例;但不是所有廢校都能再見「光明」。
像竹山鎮文田國小廢校後,曾計畫設為老人日託站,但社區老人少又分散,計畫觸礁。僅5名學童的神木國小日後廢校恐難移作他用。
偏鄉小學發展特色「自救」,隆華國小發展民俗體育、水里永興國小教太極拳、忠信教布偶戲,雖曾吸引三到四分之一學生跨區就讀,如今跨區學生數也縮水了。
鹿谷鄉文昌國小規劃將閒置校舍改為茶藝教室,成效尚待觀察。唯獨偏遠山區仁愛鄉親愛國小,請來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團員教音樂,全校兩百多名學生都會拉提琴。
眾多小校校舍可能閒置,各界曾建議規劃成露營區或委外經營民宿、社區教室或森林小學。未來萬一難轉型,恐難避免被打掉的命運。
看問題/偏鄉孩子 有就近上學的權益
【記者黃宏磯、簡慧珍】 「再窮,也不能窮了教育;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政府部門經常強調教育優先,遇到經費短絀時,教育卻立刻被放在經濟效益的天平上秤斤論兩,偏鄉兒童受教權淪為口號。
南投縣157所小學之中有近百所學生人數在100人以下,少子化讓50人以下的小學校有20多所面臨裁併的壓力,搶救小學校成為地方大事,南投縣教育界人士認為,活用軟硬體設備並多元使用,成為小校存續的一步活棋。
可是南投縣偏鄉小學不是受土石流威脅,就是距離鄉鎮中心學校10公里以上,一旦裁撤,將對偏鄉兒童就學造成很大不方便;同樣的,彰化縣偏鄉年輕人口外流,社區托兒所關門大吉後,隔代教養與隔代照顧的兒童就學也有問題。
教育為國家社會培育人才,不能當成消費性商品,用經濟效益評估有無投資必要性,如政府真的財政拮据到非得裁併小校與關閉社托,應為兒童解決交通問題,尤其是因新法被迫停招的社托,政府有關單位有必要追蹤中、小班幼童就學狀況,別讓投資成本凌駕教育的政策,犧牲偏鄉孩子就近求學的權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