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11【聯合報╱陳冠賢/大學教師(新北市)】
隨著十二年國教的推動,會考的舉行,到選填志願,父母與小孩的焦慮情緒到了極點!
不過,父母面對教育政策制度,可以關心、建言,甚至批判制度的不當,但面對孩子時,父母應該多陪伴與鼓勵,教孩子如何正面思考,要孩子把本分做好,面對挑戰並接受挫折,實在不應該把大人焦慮的情緒轉嫁(影響)孩子。
其實,全世界都一樣,不管入學的方式如何,總是會有一套制度辦法,而天底下本就沒有什麼制度是可以滿足所有人的,總是會有雜音,而我們要孩子就此佇足,還是要孩子勇敢跨越繼續大步向前呢?
好成績=好學校=好工作=好人生?這樣的連結正確嗎?沒有上建中、北一女,人生就無望了嗎?我們應該要很誠實的捫心自問,這是我們的「虛榮期待」?還是孩子內心真正想要的?每個孩子的能力不同,不須相互「惡性競爭」,我們要了解自己孩子的能力,只要孩子盡力了,就應給予鼓勵與讚美,做到只引導而不主導。
媒體報導:家長抓狂、泣訴、孩子為此要輕生,試問這樣的家長能教育出好的孩子嗎?這樣的孩子又怎麼面對未來人生完全無法預期的挫折呢?沒有殘酷的戰場無法訓練出好戰士,沒有競爭的市場培養不出大企業,優秀的戰士不會選擇戰場,我們不要再汲汲營營想為孩子塑造一個「無菌的環境」。
去年,偶然的機會,欣賞了五月天諾亞方舟的電影,主唱阿信在電影最後獨白說:
從小,我一直希望我是一個很特別的人,我很希望我是一個獨一無二的人,可是我從來沒有考過第一名,從來沒有過;然後,演講比賽也統統摃龜,然後,去報名參加合唱團的時候也被刷掉。終於有一天,我找到一件事情發現我好像可以做,這件事情叫做「玩音樂」。
我很幸運,因為其實我從來就不是一個很會唱歌的主唱,我不是一個很會做詞的寫詞人,不是一個很會作曲的作曲人,甚至在台上我要跟大家一起跳舞的時候,總是沒有成功過。但是,我知道我特別的幸運,因為我做得有一點點好的時候,我的朋友…你們都很慷慨…。
是啊!誰說一定要第一名呢?父母對孩子不需要有過多的期待,如果可以在孩子做每一件事的時候多給予鼓勵、稱讚,或許他就可以在那件事情上發光、發熱。與其要孩子符合父母的期待,不如讓他做一個獨一無二的自己;與其自私的占有,不如讓他多走出去結交朋友。放手吧!我相信優秀的孩子,永遠都是優秀的,不會因一時的制度就被打敗、埋沒,慢一點也沒什麼不好,台語俗諺:吃緊弄破碗,別到頭來一場空,徒留遺憾與自責!
考生無助、家長恐慌 難道要讓菁英流失
2014.06.11【聯合報╱王伯元/創投業(台北市)】
會考落幕,隨著成績級距的公布及選填志願的執行,考生及家長陷入一片無助及恐慌當中。尤其是作文的比重及志願序的混亂,不但讓考生焦急徬徨,家長也無所適從,不知如何協助孩子選填志願或重建信心。等到超額比序分發時,又不知還有什麼樣的問題,這樣的十二年國教,難道是我們想要的嗎?面對排山倒海的反對聲浪,難道教育部還要展現「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概嗎?
任何新制度在執行之前,除了詳細的評估外,都還會有一個測試階段,藉以降低實際作業時可能產生的衝擊及影響。更何況教育制度這麼重大的政策,一旦走偏,影響可及數代,更應慎重處理。十二年國教從推行之初,各界就爭議不斷,包括會考及特招的順序、成績等級的劃分、超額比序的複雜、資訊是否透明公開等等,都存在著可預見的紛爭,但教育部彷彿蒙上了眼睛、摀住了耳朵,無視來自各教育團體、學校、老師、家長、學子的心聲及抗議。甚至,當整個制度已偏離「免費」「免試」的國教精神時,教育部檢討的不是制度的合理性及可行性,而是一味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今日的混亂早在各界意料之中,可憐的是學生及家長,獲利的是補教和私中,失敗的卻是整個台灣的未來。
十二年國教的複雜度可謂空前,但最讓人無法信服的是它所謂的公平原則。從小師長諄諄教導「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它代表著一個公平合理的普世價值,也應該在孩子受教的過程中被重視、被鼓勵。然而當一個孩子努力了三年,卻因為一些莫名其妙的志願比序或作文成績而無法進入理想學府,他要如何相信努力的價值。
教育是百年大計,攸關國家人才的養成及國力的蓄積,應該重視的是程度的提升及品質的優化,但我們的教改卻始終脫離不了考試方式的變革,從「高中聯考」到「二次基測」到「一次基測」到「會考」,升學壓力並未如教改專家們所預期的減輕,反而考試變多,考期延長,很多學生在會考後還要繼續補習,以便衝刺「特招」。甚至因為「作文定生死」的怪象,連小學生也開始補作文,家長苦不堪言。有辦法的家庭還可將小孩送往私中或補習班,甚至送到國外就讀,弱勢族群的孩子根本沒有相對資源,形同被這個教育制度犧牲。
此外,除了四不像的考試制度,按照十二年國教的總綱草案,國文、數學等必修課的時數都會被刪減,這更是嚴重影響教育的品質,無怪乎近百位中研院士連署反對,認為數學是科技根本,降低必修時數,會侵蝕國家未來的競爭力。尤其當世界各國都在想辦法深化菁英教育,向下扎根,期望從中學就開始培養人才,以增加國家實力,甚至塑造明星高中,以群聚更多菁英,而我們的十二年國教卻反其道而行,台灣未來只會更加艱困。
誠摯希望教育官員正視十二年國教的缺失,徹底檢討評估其存在的必要。今年的國中畢業生雖已無法挽回,但從錯誤中學習,懸崖勒馬,這才是教育當局負責任的作為。
隨著十二年國教的推動,會考的舉行,到選填志願,父母與小孩的焦慮情緒到了極點!
不過,父母面對教育政策制度,可以關心、建言,甚至批判制度的不當,但面對孩子時,父母應該多陪伴與鼓勵,教孩子如何正面思考,要孩子把本分做好,面對挑戰並接受挫折,實在不應該把大人焦慮的情緒轉嫁(影響)孩子。
其實,全世界都一樣,不管入學的方式如何,總是會有一套制度辦法,而天底下本就沒有什麼制度是可以滿足所有人的,總是會有雜音,而我們要孩子就此佇足,還是要孩子勇敢跨越繼續大步向前呢?
好成績=好學校=好工作=好人生?這樣的連結正確嗎?沒有上建中、北一女,人生就無望了嗎?我們應該要很誠實的捫心自問,這是我們的「虛榮期待」?還是孩子內心真正想要的?每個孩子的能力不同,不須相互「惡性競爭」,我們要了解自己孩子的能力,只要孩子盡力了,就應給予鼓勵與讚美,做到只引導而不主導。
媒體報導:家長抓狂、泣訴、孩子為此要輕生,試問這樣的家長能教育出好的孩子嗎?這樣的孩子又怎麼面對未來人生完全無法預期的挫折呢?沒有殘酷的戰場無法訓練出好戰士,沒有競爭的市場培養不出大企業,優秀的戰士不會選擇戰場,我們不要再汲汲營營想為孩子塑造一個「無菌的環境」。
去年,偶然的機會,欣賞了五月天諾亞方舟的電影,主唱阿信在電影最後獨白說:
從小,我一直希望我是一個很特別的人,我很希望我是一個獨一無二的人,可是我從來沒有考過第一名,從來沒有過;然後,演講比賽也統統摃龜,然後,去報名參加合唱團的時候也被刷掉。終於有一天,我找到一件事情發現我好像可以做,這件事情叫做「玩音樂」。
我很幸運,因為其實我從來就不是一個很會唱歌的主唱,我不是一個很會做詞的寫詞人,不是一個很會作曲的作曲人,甚至在台上我要跟大家一起跳舞的時候,總是沒有成功過。但是,我知道我特別的幸運,因為我做得有一點點好的時候,我的朋友…你們都很慷慨…。
是啊!誰說一定要第一名呢?父母對孩子不需要有過多的期待,如果可以在孩子做每一件事的時候多給予鼓勵、稱讚,或許他就可以在那件事情上發光、發熱。與其要孩子符合父母的期待,不如讓他做一個獨一無二的自己;與其自私的占有,不如讓他多走出去結交朋友。放手吧!我相信優秀的孩子,永遠都是優秀的,不會因一時的制度就被打敗、埋沒,慢一點也沒什麼不好,台語俗諺:吃緊弄破碗,別到頭來一場空,徒留遺憾與自責!
考生無助、家長恐慌 難道要讓菁英流失
2014.06.11【聯合報╱王伯元/創投業(台北市)】
會考落幕,隨著成績級距的公布及選填志願的執行,考生及家長陷入一片無助及恐慌當中。尤其是作文的比重及志願序的混亂,不但讓考生焦急徬徨,家長也無所適從,不知如何協助孩子選填志願或重建信心。等到超額比序分發時,又不知還有什麼樣的問題,這樣的十二年國教,難道是我們想要的嗎?面對排山倒海的反對聲浪,難道教育部還要展現「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概嗎?
任何新制度在執行之前,除了詳細的評估外,都還會有一個測試階段,藉以降低實際作業時可能產生的衝擊及影響。更何況教育制度這麼重大的政策,一旦走偏,影響可及數代,更應慎重處理。十二年國教從推行之初,各界就爭議不斷,包括會考及特招的順序、成績等級的劃分、超額比序的複雜、資訊是否透明公開等等,都存在著可預見的紛爭,但教育部彷彿蒙上了眼睛、摀住了耳朵,無視來自各教育團體、學校、老師、家長、學子的心聲及抗議。甚至,當整個制度已偏離「免費」「免試」的國教精神時,教育部檢討的不是制度的合理性及可行性,而是一味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今日的混亂早在各界意料之中,可憐的是學生及家長,獲利的是補教和私中,失敗的卻是整個台灣的未來。
十二年國教的複雜度可謂空前,但最讓人無法信服的是它所謂的公平原則。從小師長諄諄教導「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它代表著一個公平合理的普世價值,也應該在孩子受教的過程中被重視、被鼓勵。然而當一個孩子努力了三年,卻因為一些莫名其妙的志願比序或作文成績而無法進入理想學府,他要如何相信努力的價值。
教育是百年大計,攸關國家人才的養成及國力的蓄積,應該重視的是程度的提升及品質的優化,但我們的教改卻始終脫離不了考試方式的變革,從「高中聯考」到「二次基測」到「一次基測」到「會考」,升學壓力並未如教改專家們所預期的減輕,反而考試變多,考期延長,很多學生在會考後還要繼續補習,以便衝刺「特招」。甚至因為「作文定生死」的怪象,連小學生也開始補作文,家長苦不堪言。有辦法的家庭還可將小孩送往私中或補習班,甚至送到國外就讀,弱勢族群的孩子根本沒有相對資源,形同被這個教育制度犧牲。
此外,除了四不像的考試制度,按照十二年國教的總綱草案,國文、數學等必修課的時數都會被刪減,這更是嚴重影響教育的品質,無怪乎近百位中研院士連署反對,認為數學是科技根本,降低必修時數,會侵蝕國家未來的競爭力。尤其當世界各國都在想辦法深化菁英教育,向下扎根,期望從中學就開始培養人才,以增加國家實力,甚至塑造明星高中,以群聚更多菁英,而我們的十二年國教卻反其道而行,台灣未來只會更加艱困。
誠摯希望教育官員正視十二年國教的缺失,徹底檢討評估其存在的必要。今年的國中畢業生雖已無法挽回,但從錯誤中學習,懸崖勒馬,這才是教育當局負責任的作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