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日 星期五

建中生目睹:學生科展 教授爸教作假

2015-04-30 聯合晚報 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

建中學生昨天在台北市科展比賽現場拍下這一幕,某科大教授指導參加科展的女兒要怎麼講,「評審才會確定是妳做的」。 取自建中學生臉書

台北市科展傳「作假」,一名建中學生在臉書發文指出,昨天他在科教館參加北市中小學科展現場,目睹某科大教授爸爸幫女兒「惡補」如何口頭報告,「這裡要這樣講…評審才會確定是妳做的」;他拍下這幕,批評部分學生科展作假,為了升學不擇手段,請人代勞、用錢買,直言「自己科展自己做」、「台灣教育怎麼啦?」

這名學生說,在現場聽到那位教授爸爸對女兒說「這裡要…講評審才會確定是妳做的」,女兒問:「 爸,這裡不是沒有實際數據,要怎麼說服評審?」教授爸說「就給他矇過去就好了,反正評審也不會知道太多。」接著教授爸拿起碼表計時,女兒講了五、六次後進去比賽。

「這不是教授的科學比賽!」建中生在臉書反問:「真的是為你的女兒好嗎?這麼做,只不過培養一個會上去背稿,侮辱科學的人!」

這位多次參加科展的建中生今天接受本報記者訪問時說,這不是個案,已變成常態,他很憤慨,對一步一腳印做實驗的人很不公平;科展成績有助升學,有人為了升學不擇手段,由爸媽、爸媽的研究生代勞,甚至用錢買通、關說評審,「這不是作假,什麼才是作假?」

他也點出科展評審制度不夠透明,其他比賽如音樂競賽比完後學生會拿到評語,成績也很快上網公告;但科展比完過了兩三個月看不到任何評語,且科展有的組別評審只有兩人不是奇數,還有評審口試過程完全不看參賽學生一眼。

台北市中小學科學展覽今天比完,明天下午公布成績,首獎作品可參加全國科展競賽,成績優秀者可參加國際科展選拔。




台大教授曾任評審:造假不一定會被發現

2015-04-30 聯合晚報 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 
 

「台灣教育充斥作假文化,這是國家的悲哀! 」曾多次擔任科展評審的台大化學系教授陳竹亭說,科展作假的確會發生,但「造假不一定都會被發現」。

陳竹亭說,科展成績對升學有影響,如果在英特爾國際科展(ISEF)獲得首獎,可比照國際奧林匹亞金牌,直接保送上大學,甚至可到國外讀大學,四年學費高達800萬元由政府出錢;而國內學術界最高榮譽「總統科學獎」,獎金也不過是200 萬元。

「當科展牽涉升學,『公平』就變成非常大議題。」陳竹亭說,確有家長和老師涉入科展很深,曾有家長到處寫信告狀,指某化學組作品是在物理老師指導下做實驗;他認為,只要學生真的有動手做實驗,在哪個實驗室做不是重點。

他說,教授只要問幾個問題,就會發現學生有沒有真的做實驗,曾有一組學生參賽,其實只有一個人真正在做,其他人是「搭便車」的,但只要有一個學生認真做出成果,不能因為發現其他人搭順風車就不給獎,為何會推派出搭便車的參賽者,只有學校知道其中的文章。

建中生批評科展評審作業不夠透明,陳竹亭建議,科展主辦單位可以對參賽學生做評審評鑑問卷,如果有評審委員常被參賽者具體質疑有不公的事,下次就不要再聘。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