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日 星期五

12年國教升學減壓?明星高中僅1成9有感

2015-10-02 聯合晚報 記者鄭語謙/台北報導

教育部調查學生升學壓力,但取樣及分析方法引發是否為政策背書的討論。圖為花蓮市國風國中學生張芮瑄畫作「十二年國教是天堂,是地獄?」。 記者范振和/翻攝

十二年國教適性入學調查資料來源:國家教育研究院 製表:鄭語謙

台灣的中學生在十二年國教上路後,升學壓力變小了嗎?

教育部今天公布十二年國教滿意度調查,今年入學的高中職新生,有超過八成高認同十二年國教能達成適性入學目標,44%認為有更多時間學習課外知識,49%認為能接觸更多課外活動,但被問到是否減輕升學考試壓力,只有37%同意,明星高中學生同意升學壓力降低的比率只有19%。

調查顯示,同意十二年國教可降低升學考試壓力的學生,以社區高職學生認同度最高有52.9%,其次是社區高中33%,明星高中學生同意度最低;但有高達93%學生認為,國中階段有升學考試的壓力是合理的。

在就近入學方面,學生平均花30分鐘在上學交通,離島連江縣學生上學花最少時間,平均只要9分鐘;上學通勤時間最長的是北北基,基隆平均要50分鐘、台北市41分鐘,新北市要35分鐘。

十二年國教104學年度上路第二年,教育部在今年7月12日至16日期間,委託民間民調公司,針對今年9月入學的1081名高中職學生進行電訪調查,調查方式採階段分層抽樣,將學校分成明星高中職、社區高中職,再抽取三所辦理特招學校,由國教署發函各校,請學校提供登記入學時間前40名報到的學生受訪,若學生不在改由家長代答,調查適性入學、就近入學、學習壓力及分發制度的看法。

調查指出,有別於去年十二年國教第一年,免試分發到8月多才結束,超過九成學生對今年在7月6日前完成報到,有完整的暑假從事其他活動感到滿意,81%的學生同意入學分發有充足時間對志願學校選填做準備,71%認同免試入學或特招一起填志願,較能降低選填志願的困擾。

教育部國教院副院長曾世杰表示,雖然僅三成多學生認同十二年國教有降低升學壓力,但已較103學年度的23%明顯提高,這可能和104學年改採免試入學、特色招生、考試分發入學一次分發到位,大幅縮短招生期程一個月,學生7月初就定位有關,教育部「會再努力」;105學年免試入學同樣會在7月上旬就完成報到,還給學生完整的學習生活;且不再使用量尺分數。




家長、老師批教部:自high調查、自我安慰

2015-10-02 聯合晚報 記者鄭語謙/台北報導

對教育部今天公布的十二年國教滿意度調查結果,全國家長聯盟直言「毫無意義」,畢竟一次分發到位、縮減考試分發時間,本來就會反映在數據上,「沒有必要對政策自我安慰」。

全教總理事長張旭政表示,十二年國教滿意度高,是因為拿去年的數據來比較,去年考試分發拉長到8月才完成,和去年相比今年一次分發問題變單純,「去年太亂、今年只是比較不亂」,分數變高當然可以預期,完全是「自high調查」。

張旭政表示,教育部不應該高興太早,仍要檢討把高中職優質化做完整,例如中南部公立高中數量少,學生升學壓力大,「私校沒拉高,公立學校還是擠破頭。」

全家盟榮譽理事長謝國清也指出,昨天才有民間調查統計發現,七成二的學生感到壓力變大,和教育部調查截然不同。且他昨天訪視一所台北市八年級學生,很多學生告訴他,每天學校都安排二到三科考試,連早自習也在考,「教育部只知道調查分發入學,最重要的考試和教學狀況和基層認知完全不同」。

謝國清表示,只要會考成績要採計、各項比序還存在,學生就會有壓力,教育部必須針對制度調整,不要只是看分發方式。

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立昇則表示,今年國教入學制度簡化,確實讓許多家長和學生大大鬆了一口氣,可見入學制度簡化的必要;但各地比序問題仍然存在,如台南區還是有搶當幹部的問題,基北區比志願壓力等也有待解決。

但王立昇說,適度的壓力才能驅使學生學習、提升競爭力,「完全沒壓力,才是對不起學生」。他認為,教育部必須讓學生了解自己的性向所在,學校也應有特色,為有特殊興趣的學生有特殊升學管道,像今年沒有辦特召,也對有特殊能力的學生帶來壓力。


指定對象、家長代答 教部「先畫靶再射箭」

2015-10-02 聯合晚報 記者鄭語謙/特稿

教育部今天公布十二年國教政策滿意度民意調查,分發制度、適性入學等項目、滿意度皆達六成以上,但對減輕學生壓力認同度,一開始只公布三成多學生認同,對明星高中學生僅不到兩成同意升學壓力減輕隱而不發,反而讓人有「先畫靶再射箭、為政策背書」的質疑。教育部用民調自我安慰,結果是讓官方調查公信力大打折扣。

細看教育部這次調查方式,國家教育研究員委託民間調查機構,由國教署發函各高中職,請學校提供「登記入學時間前40名報到的學生」,以「指定」方式挑選對象作問卷,甚至因為調查時間只有四天、作業時間不足,對象設定要訪問學生,但學生不在竟然可以讓家長「代答」。

教育部一開始的取樣方式就有問題,但調查過程不嚴謹,讓調查可性度受質疑;除了家長代答不符民調科學精神,設定每校拿到成績單後率先報到的前40名學生,抽樣方式就大有問題。這群學生極可能是對學校最高度認同的一群,問卷結果滿意度高,也就「不意外」。

問卷結果也凸顯示教育現況的扭曲處,十二年國教的主要精神之一是「就近入學」,但調查結果上學時間通勤時間最短是離島連江縣,上學時間花最長的竟然是交通最方便的北北基。不少成績好的基隆學生,每天清晨6時起床,跨區通勤到台北市念社區高中,但也因此排擠部分雙北的學生無法就近入學,必須花半小時以上甚至一小時通勤上學,原因就是教育部未做到校校優質。

十二年國教是好是壞,每個學生、家長、老師感受可能都不同,教育部大可接受公評,並修改缺失讓制度更好;如今拿出無法說服人的民調「成績單」沾沾自喜開記者會,反而凸顯官方的荒謬和制度缺失,完全無助於十二年國教政策的改善提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