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成功大學今年舉辦新生家長座談會,往年僅7、800名家長參與,今年竟湧入1500多人,一口氣闢4個會場才足以容納,家長提問踴躍。(圖片已做模糊處理,曹婷婷翻攝) |
幼兒園、國中小校門總是擠滿父母接送孩子身影,鏡頭轉到大學,雖無爸媽接送景象,但小至髒衣物帶回家給媽媽,大至缺曠課需爸媽出面處理,即使年紀增長,沒變的卻是對父母的依賴,老師不禁想問「到底是誰上大學?」
新生座談 家長擠爆會場
最近大專院校接連舉辦新生座談會,家長出席踴躍,提問也熱烈,內容卻讓師長傻眼。以成功大學今年舉辦新生家長座談會為例,往年僅7、800名家長參與,今年竟湧入1500多人,一口氣闢4個會場才足以容納。
家長提問五花八門,但均聚焦於孩子生活瑣事。如有人關心幾點熄燈?怕小孩作息受影響,多數媽媽則關心有無洗衣機?唯恐小孩無法應付髒衣服,甚至還有父母憂心孩子高三忙升學準備,大一課業進度跟不上,希望學校加高三補救課程。
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台大應用力學研究所教授王立昇觀察,這幾年學生家長參加新生座談說明會的人數明顯增加,反映家長對孩子的關心,還有人提議要在大學成立家長會,或者學生選不到熱門課程,竟由父母打電話到學校抗議,或家長寫e-mail給校長。
父母提行李 新生滑手機
台大學務長陳聰富也表示,大一新生搬進宿舍時,經常看到父母滿頭大汗幫忙提著行李箱,自己卻只顧著低頭滑手機的畫面。
更誇張的是,為了想就近了解小孩的狀況,搶著當圖書館志工、打掃志工,造成台大志工人滿為患。
長榮大學大眾傳播系助理教授、職涯輔導老師張瑛玿說,她曾遇過有女大生父母擔心女兒住宿,原本拜託老師多關照,最後因放心不下女兒隻身在外地生活,隔年立刻在附近購屋。
台南應用科大林姓老師則分享遇過最扯的案例,班上一位學生媽媽,某日致電要求「我的小孩第一次一個人在台南過生日,你可以幫他過生日嗎?」原來,該生的媽媽不捨初次離家的孩子頭一回獨自在異鄉過生日,讓老師又氣又好笑。
師問:到底誰上大學?
多年來一直在授課大綱上註明「不歡迎爹寶、媽寶來修課」的政大法律系副教授劉宏恩提到,曾遇過學期末有家長打電話來,「想帶孩子全家出國旅行,機票日期剛好遇到期末考,可不可以幫我孩子提前期末考?」
劉宏恩說,過去學生上了大學,生活多半開始要靠自己,但這幾年家長愈來愈保護孩子,愈來愈多家長出席新生座談會,還會問說「宿舍有沒有熱水?」、「房間清潔由誰維護?」、「室友如何決定?」、「如果室友不好相處,要如何換房間?」這在以前是比較難以想像的事。
媽寶大學生 高職底較少
2015年10月05日 中國時報 胡清暉、曹婷婷/綜合報導
![]() |
成功大學為了讓新生盡快熟悉學校環境,在新生研習會介紹相關設施及規範,讓家長可以放心把孩子交給學校。(曹婷婷翻攝) |
![]() |
不少大學生寧可衣服累積一整個禮拜不洗,放假才帶回家交給媽媽洗。(黃仲裕攝) |
多位大學主管及學者分析,少子化不但媽寶學生變多了,而且怪獸家長有時也令校方頭疼,呼籲家長要適時放手。此外,台科大學務長王朝正觀察,高中升上來的媽寶學生比較多,從高職畢業的大學生比較沒有媽寶現象。
台大學務長陳聰富表示,現在家庭的孩子愈生愈少,讓許多家長對孩子非常呵護,這是普遍的現象。
台師大、台科大都會接到一些家長幫孩子打電話詢問校規、選課的問題,校方除了耐心說明外,也會告知家長,希望孩子可以負責任的自己向系所或學校溝通,避免傳話過程出現誤會。
太呵護 易養成依賴性
多位大學學務主管憂心,媽寶學生、直升機家長往往互為因果,家長愈不放手,學生就愈容易成為媽寶,有些家長每周固定來宿舍看孩子,還特地周末從台中開車到台北,接孩子回家,這都可能會養成孩子的依賴性,無法完全獨立。
國內技專校院龍頭台科大,學務長王朝正觀察,大學部約有三分之二學生是從高職升上來,個性較獨立、叛逆,或是家長比較不太管,很少有媽寶學生,但來自高中的學生,家長明顯比較喜歡干涉。
北科大校長姚立德認為,技職體系的學生有不少是來自經濟弱勢家庭,他們很早開始打工、接觸職場,個性比較獨立,因此,在新生座談時,家長比較關心的是,「念這個科系有沒有前途?」「孩子到底在學校學些什麼?」比較少關注生活照顧的層面。
政大法律系副教授劉宏恩提到,每年5、6月都有法律系應屆畢業生哭著來找他,因為念了4年發現志趣不合,或是不想考律師、司法官,但家長堅持要孩子去考試,親子間因而發生爭執。
長大了 別當作附屬品
劉宏恩建議,孩子長大了,家長應該思考不同階段要有所調整,必須懂得適時放手。他也提醒,孩子不是家長的附屬品,況且,就算父母的事業有成,也不應該把子女當成下屬在管教。
崑山科技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系助理教授蔡佩芳說,很多家長總認為孩子能力尚且不足,理所當然出面、處理各種事務,久而久之,孩子也失去學會對自己負責、承擔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過,成大新聞中心副主任李金駿指出,把學生冠上「媽寶」太沉重,少子化加上高中就近升學關係,孩子上大學才是真正出遠門,父母關心在所難免,他坦言,越會讀書的孩子確實被照顧得較好,父母期望也高,但也強調,觀察幾年下來,以成大學生「多數」普遍獲企業重視為例,足證「媽寶」應該只是少部分。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榮譽理事長謝國清說,在少子化的趨勢下,很多家長是第一次當家長,甚至是唯一一次當家長,教育部必須投入更多資源在家長教育或親職教育的觀念推廣。
動不動搬出我爸我媽 職場也常見
2015年10月05日 中國時報 曹婷婷/台南報導
大學多媽寶嗎?政治大學校訊近來以「政爸政媽上大學」報導媽寶、爹寶趨勢。其實,媽寶不只侷限求學,甚至延伸到求職現場;有就服中心透露,曾遇過年輕人求職屢失敗,追問始知父母不滿工作性質,寧可孩子不要做。
不要以為媽寶只在校園出沒,許多職場都漸漸感受媽寶、爹寶充斥,上班遲到要媽媽幫忙打電話請假、遇到工作出包需要爸爸出面協調、跟同事吵架也要爸媽代為解決,甚至有人被老闆辭退,爸媽還出面關說送禮等,諸如此類的人際關係、待人處事課題,儼然成為媽寶爹寶的障礙。
崑山科技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系助理教授蔡佩芳說,獨立人格的養成之於人際關係是很重要的一環,但所謂媽寶卻因為長期倚賴父母代為因應這些事項,失去學會自我承擔的契機,很可惜。
餐飲業吳姓雇主表示,不願用媽寶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他認為,多數年輕人態度還是不錯的,像是有的家境一般、大學助學貸款者,可能從大學就必須半工半讀打工自立,但也有少部分年輕人因爸媽過度保護,沒嘗過什麼苦頭,只要一遇上小挫折,就很容易搬出「我爸我媽」出來,即使年屆30歲也不例外,讓人傻眼。
就業服務中心也說,曾遇過不乏高學歷年輕人前來求職,屢試屢敗,追根究柢,他們都是依循父母的期待來尋找工作,找服務業被嫌不稱頭、找離家遠一點的工作被認為太危險,爸媽對工作性質諸多意見,曾有人因此一找就是好幾年,還是遇不到適合的頭路,令人唏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