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8日 星期日

量尺之政治風暴 到底誰說了算

2014-12-28 聯合晚報 記者王彩鸝/特稿

基北區免試方案「郝規柯隨」,還加演一齣柯P嗆吳思華的戲碼,讓全國民眾驚覺「市長好大,部長好小」,政治凌駕專業的下場,台灣的教育政策到底誰說了算?誰能真正扛起政治責任?

「我還有四年可幹,你隨時可以下台,負什麼政治責任?」這句「柯氏語錄」很直白地表述民選首長挾選票的威勢,不把中央部會首長放在眼裡;如果成為縣市長共同的語言,教育部長未來只能當有責無權的「橡皮圖章」。

北市教育局長是透過遴選產生,柯P曾說,他不懂教育,要交給專業;卻在當選第二天就打電話給朱立倫,達成明年免試方案維持原議的決策,讓遴選產生的教育局長湯志民,也只能當橡皮圖章,取消下周一的會議,昨天傍晚直接發新聞稿宣布「郝規柯隨」。

會考的量尺分數,跟基測和學測截然不同,統計學者形容為「半屏山」量尺,將讓後段弱勢學生分發時塞車。地方首長有選票壓力,容易屈從社經地位高家長的聲音,傷害到教育的公義與公共性。首都的教育只為會考試的一群考生服務,這個趨勢長久發展下去,台灣的路會愈來愈窄,令人憂慮,中央和地方教育職權劃分,真的有必要聲請釋憲來釐清。

吳思華向柯文哲喊話:若出亂子 我們都要負責

2014-12-28 聯合晚報 記者王彩鸝、鄭語謙/台北報導

台北市長柯文哲(左)及教育部長吳思華。 報系資料照



基北區免試方案終於拍板定案,決定「郝規柯隨」直接比量尺。各招生區104年免試簡章將於明年1月底前公布,教育部對基北區免試簡章恐怕也「恕難核備」。教育部長吳思華今天再度向台北市長柯文哲喊話,希望能尊重教育專業,如果明年出亂子,「我們雙方都要負責」。

基北區免試方案的「禍源」是量尺分數。據了解,國中會考量尺計分可能曇花一現,105年就走入歷史;台師大心測中心副主任曾芬蘭上午表示,會考成績單只呈現三等級四標示,沒有量尺分數,基北區將難以推算百分序位,教育部和三縣市需要再溝通。

台北市長柯文哲昨天向吳思華嗆聲說「有本事去說服家長和議會,否則看家長是包圍教育部還是市政府?」吳思華今天上午參加台灣傅爾布萊特學友會時,接受媒體訪問談及十二年國教爭議表示,教育部不會再讓步,希望北北基能考量學生權益,他願意在理性基礎再跟台北市溝通。

吳思華還原昨天傍晚與柯P會談的經過,他說,昨天純粹是柯市長新官上任的「禮貌性拜會」,他會說出自己要負政治責任的話,是想藉此提醒柯如果今天就知道這個制度明年會造成改變和影響,「我們雙方都要負責」。

吳思華表示,台北市家長至今對進入明星高中仍心有期待,所以希望分數有更清楚的區隔,但經過台師大心測中心模擬結果,若按北市方案,「會造成很大混亂」;如果北市學校希望招收學術性很強的學生,大可自己舉辦特招,找到優秀學生,而不是為了少數菁英學生,扭曲了會考作為學力監測的本質。

吳思華表示,希望柯市長能尊重教育專業,也應該深刻思考「為何今天會走到這個地步?」對於昨天柯P的嗆聲,吳思華淡淡的說「他有自己的決策風格」,昨天討論時間雖比較久,但仍沒有做到對十二年國教的充分討論。

台師大心測中心副主任曾芬蘭表示,北北基學生成績單僅三等級四標示,在沒有量尺狀況下,難以推算出百分序位;105年因考生人數大幅下降,屆時可能都不再需提供量尺。

教育部十二年國教辦公室表示,明年免試入學簡章將於1月底前公布,除基北區外,其他招生區簡章都已送到教育部核備;由於教育部不予核備基北區免試入學作業要點,採量尺比序簡章也可能不予核備。

今天下午包含國教行動聯盟、十二年國教家長聯盟等家長團體,率家長包圍教育部,要求吳思華傾聽家長聲音。國教盟理事長王立昇表示,吳思華說「要負政治責任」,根本荒腔走板,「搞不清楚自己的地位和自己在做什麼,更是同時打臉郝龍斌和朱立倫」;若教長不願意聽家長團體訴求,家長將移軍改包圍教育部。

北市教局:既然選擇 就一起面對

2014-12-28 聯合報 記者吳思萍/台北報導

教育部與北市教育局因基北區免試入學方案爭論已久,甫上任的北市府教育局長湯志民原本希望雙方再溝通,前天柯文哲逕向媒體宣布原方案不變,湯滑手機看報導才知決策;湯昨澄清,每一件事都向市長報告,雙方互動良好。

柯文哲昨晚也說,他跟新北市朱立倫通完電話以後,確沒和湯再講一遍,但是「大戰略」湯是曉得的。

北市教育局認為基北區免試入學方案是地方自治事項,已宣導實施,但教育局長湯志民上任後,欲重新召開入學推動工作小組會議,並準備以「標示」為基礎的「二一六方案」(先比標示,而非量尺),若是原方案改變即可取而代之。

此舉造成基北區家長強烈抗議,更懷疑柯文哲與湯志民對免試方案不同調。湯志民昨表示,他和柯文哲的看法一致,所做的每一件事也是向柯報告後才實行,前晚更開了說明會,嘗試讓教育部和家長對話,但家長仍希望離會考時間太近,不要更動。

湯志民說,那就尊重家長,無論使用「標示」方案還是「量尺」方案,都會有錯置問題,既然選擇,那就一起面對。

一國兩制已有前例 後段生分發恐塞車

2014-12-28 聯合報 記者沈育如、李承宇/台北報導

家長團體表示,幾年前基北區推動一綱一本,也曾與教育部「不同調」,一國兩制已有前例,距明年國中會考只剩五個月,希望基北區招生入學方案就此定案,讓學生、家長放心。但也有身為國三生家長的學者指出,基北區方案只照顧高分群,中後段考生分發恐大塞車。

台北市國中家長會聯合會總會長黃世榮表示,基北區招生入學方案已經多次討論,宜找出衝突最小的方案盡快決定。教育部針對基北區入學方案,應該只是備查,不需要核准,中央不應干涉地方的入學方案;教育部感覺上是為了打擊基北區,「為反對而反對。」

全家盟副理事長謝國清表示,幾年前台北市前市長郝龍斌也曾就一綱一本與教育部看法不同,最後各做各的,「這是非常不好的狀況。」柯文哲是外科醫生,醫生就是要傾聽病人、家屬的意見,家屬就是民意,昨天教育部與北市府的協商破局,一點也意外。

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立昇表示,教育部理想高卻沒有考慮現實狀況,忽略家長與學生的感受,與民意脫節。希望教育部尊重地方自治。

台大教授季瑋珠、劉仁沛夫婦是國三生家長,先前曾呼籲,基北區免試入學堅持會考十級量尺取代四標示,只照顧到高分群,約半數、四萬名考生,分發恐大塞車。基北區最根本的問題是對不善考試、智育成績落後,或不小心失常的學生,會造成極大羞辱和歧視。

【記者吳思萍/台北報導】台北市長柯文哲為了基北區免試入學方案槓上教育部長吳思華,北一女中校長楊世瑞贊成使用量尺方案,並籲教育部別意氣用事,師大附中校長洪仁進則希望雙方能有實質溝通。

楊世瑞說,既然免試入學還是要考試,應讓學生確切知道自己的成績可以選擇什麼學校,而不是像今年一樣無所適從。教育部認為明年若使用量尺恐造成混亂,但這是家長認為公平的方案,若家長不同意早就抗議了。

師大附中校長洪仁進說,教育部堅持全國政策要有一致性,北市教育局則是堅持各招生區要有因地制宜的做法,希望雙方可以有友善的討論氣氛,重新溝通對話。

12年國教爭議 北市教部互嗆

2014-12-28 聯合報 記者林秀姿/台北報導


明年高中職免試入學超額比序問題,教育部與新舊任台北市長都僵持不下。家長團體希望入學方案盡快定案,讓考生能安心準備考試。 本報資料照片




教部:誤用量尺 可能逆轉敗

基北區明年高中職免試超額比序,台北市長柯文哲堅持「郝規柯隨」,先比十級量尺分數。教育部昨再次強調,若跳過三等級、四標示,改先比量尺,基北區可能讓一成四原本可上建中、一成二可上北一女的孩子念不了建北,逾七成考生名次大挪移。因量尺是全然不同的評量工具,誤用會造成「逆轉敗」。

設計量尺的台師大心測中心推估,明年免試比完會考三等級、四標示,只剩少數考生還無法分勝負,且以最頂尖及錄取熱門高職的中段考生居多,心測中心才設計出十級量尺分數備用,因計分方式不同,必須最後才用。

就好比足球比賽平分,踢完延長賽才踢十二碼球決勝負。若依基北區方案,先比量尺,對成績頂尖的考生最有利,多數的中等考生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心測中心曾發表各種模擬數據指出,基北區明年免試超額比序即使只比三等級、四標示,最後要用量尺分高下的考生,也不到百分之一;但若先比量尺,對前兩志願考生影響很大,恐讓五A++、作文六級分的「超人孩子」,輸給二A++、作文五級分。

教育部表示,十二年國教的精神就是不要分分計較,先比三等級、四標示,比無可比,恐怕出現超額錄取的情況時,再使用十級量尺。這些論述八月底時已向全國公布,其餘十四個就學區都沒疑義,只有基北區不聽。

教育部表示,數月來多次和基北區十二年國教推動小組的成員,包括教師、家長團體、校長及教育局代表溝通,告知先比量尺會造成不公的嚴重性,估計將有七成考生排名順序會變動。尤其只有一科拿A++、四科A+的考生,可能勝過四科A++、一科A+,出現「一金四銀」擊敗「四金一銀」的不公平情況。

但基北區仍然堅稱先比量尺分數才公平,甚至取消四標示,違反教育部量尺分數應「最後比」的規定,已三度遭教育部退回不予備查。

教育部強調,量尺分數是「申請制」,基北區必須依規定申請,若量尺使用辦法不符合中央法規,教育部可以不提供基北區量尺。

吳思華、柯文哲對嗆12年國教

2014-12-28 聯合報 記者高詩琴、林秀姿/台北報導

台北市長柯文哲(右圖,記者屠惠剛攝影)昨天下午與教育部長吳思華(左)討論十二年國教基北區高中職免試入學方案,結果演成激烈互嗆,晚間柯文哲證實雙方「不歡而散」。 (圖,本報資料照片)

台北市長柯文哲上任第三天,就為十二年國教基北區高中職免試入學方案,與教育部長吳思華對嗆。吳昨天下午拜會柯時表示,北市若採先比量尺分數方案,教部將不備查。吳還說,他要負政治責任,柯反擊說「我還有四年要幹,你隨時可以下台,負什麼政治責任?」

吳思華也不甘示弱回稱:「不管做多久,我們每天都要憑良心做事情,不是做多久的問題,而是要憑良心做事情!」現場氣氛僵硬,最後兩人不歡而散。

柯幕僚透露,柯吳會在三天前就安排好,柯對國教遲未表態,就是為了和教育部協調。甚至就職典禮有家長抗議時,柯也只能接下陳情書,無法說出「我支持家長」。但吳昨天態度強硬,柯才會嗆回去,「他可能不知道柯文哲個性」。

教育部事後也態度強硬表示,基北區方案嚴重違法,教育部不會提供量尺分數,分發若造成混亂,基北區自行承擔責任;柯幕僚則請吳部長尊重準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新任市長柯文哲與卸任市長郝龍斌的想法,與背後的民意。

據指出,吳思華昨在會中強烈反對柯文哲與新北市長朱立倫達成的基北區免試入學方案共識,還警告北市若採取原案,教育部將不予備查,也不會核准招生簡章,更不會提供量尺資料。

柯則反擊,指教育部若堅持與北北基地方政府對幹,看到時候家長是包圍教育部,還是市政府?教育部不能因老大心態,就強求全國一致性,而藐視北北基考生權益。最後雙方都動氣激烈互嗆。

柯文哲昨晚與妻子陳佩琪出席歌手李宗盛演唱會,證實昨午此場會面「不歡而散」。媒體詢問兩人是否激烈爭吵?柯說「我們用力討論」,最後越講越大聲,講不下去了。柯說,他告訴吳思華,有本事去說服家長跟議會,「沒有本事說服他們,我就照著郝龍斌留下來的案子繼續走。」

媒體詢問柯是否嗆吳思華部長能當多久?柯說「那個大聲討論的細節,不用在這邊講」,反正講到最後,吳不願給量尺資料;柯說,如果沒有違反專業,就應跟著民意走比較正確,他不知道教育部在堅持什麼。

聯合報一周大事 2014/12/21~12/27

【2014/12/28 聯合報】

國內新聞:

22日:器捐中心討論無心跳器捐。衛福部醫事司說,專家對法律、倫理面仍有疑慮,目前無共識,希望將無心跳用法調整成「心臟死亡捐贈」。

23日:立法院三讀通過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部分條文,未來騎機車、開車時抽菸影響他人安全,可處600元罰鍰。

24日:法務部長羅瑩雪說,前總統陳水扁如獲准保外就醫,期間是1個月,身體狀況如果改善,必須回監服刑,狀況不好可延長1至3個月。

26日:飛安會公布「復興航空公司GE222飛航事故事實資料報告」,證實飛機走錯方向,兩名駕駛都未看見跑道。

27日:台北市長柯文哲說,台北市地下管線立體圖不夠完整,在拆完忠孝西路公車專用道後,會接續清查老舊地下管線。

國際新聞:

21日:美國紐約警方表示,1名槍手在社群網站張貼反警評論後,伏擊並槍殺坐在巡邏車內的2名員警,最後自殺。

22日:尼加拉瓜計畫耗資500億美元開鑿運河,連接太平洋與加勒比海,號稱將可媲美巴拿馬運河,預計2020年營運。

23日:北韓對外網路連線過去幾個小時陷入癱瘓,疑似遭到攻擊,但無法判定原因。

24日:約旦軍方證實,一架軍機墜毀於敘利亞,飛行員遭伊斯蘭國聖戰士團體俘虜。

25日:天主教教宗方濟各發表耶誕文告,譴責伊斯蘭國叛亂分子「殘暴迫害」少數族群。

26日:虛構刺殺北韓領導人的喜劇電影「名嘴出任務」一度取消放映後,全美多家獨立戲院開始播映。

2014年12月21日 星期日

聯合報一周大事 2014/12/14~12/20

【2014/12/21 聯合報】

國內新聞:

14日: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提出憲政議題討論。總統府發言人馬瑋國重申,馬總統表示歡迎,主動邀請蔡英文到總統府交換意見。

15日:食藥署說,1歲以下嬰幼兒奶粉不得廣告、促銷,但是可以買一送一、折價、特價;不過給折價券、優惠券不可以。

16日:德昌黑胡椒豆乾含禁用染劑,食藥署檢驗發現裕香豆干(辣味)、寶鴻「大溪豆乾(大沙茶)」、品香世家黃大目「黑胡椒豆干」也含有禁用染劑。

18日:高雄氣爆案造成慘重傷亡,高雄地檢署認定主因是榮化管線破損肇禍,依業務過失等罪起訴榮化董事長李謀偉、高雄市政府養工處長趙建喬等12人。

20日:傳出有台灣漁船遭印尼官方追捕。漁業署說,已持續掌握我國漁船動態,其中億豐682號、廣興利6號都在帛琉專屬經濟海域,金裕晟漁船則持續航行,沒有異狀。

國際新聞:

14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勝選連任,他領導的執政聯盟取得眾議院三分之二多數優勢,他表示,今後將力拼經濟與外交。

15日:澳洲重裝特警發動攻堅,營救雪梨一家咖啡廳內遭武裝分子挾持的人質,造成包括綁匪在內3人喪生和4人受傷。

16日:巴基斯坦白夏瓦1所學校今天遭遇恐怖攻擊,造成160人死亡、122人受傷。

17日:美國總統歐巴馬表示,美國將準備與古巴恢復外交關係。

18日:美國索尼影業被駭,美國官員表示,幕後黑手正是北韓。

19日:澳洲昆士蘭省凱恩斯市1座民宅發生大規模砍人事件,8名兒童身亡與1名女性受傷。

2014年12月19日 星期五

國中會考英聽 成績占英語20%分2級

2014-12-19  聯合報 記者張錦弘/台北報導



明年國中會考英語科將聽力測驗列入成績,計分方式已公布。為避免造成考生太大壓力,英聽考得較簡單,占分比重也只有兩成;且分成「基礎」、「待加強」兩級,沒有「精熟級」。

台師大心測中心副主任曾芬蘭指出,國中會考英語科加考英聽,今年採試辦仍不計分,題目中間偏易,考生整體表現還不錯。由於明年正式計分,為避免造成考生太大壓力,尤其不想讓英聽設備、師資較缺乏的偏鄉學生因英聽而居劣勢,因此決定維持和今年一樣的難易度,且只占英語總分20%。

為讓監考老師有更充分時間準備,並減少考生心理壓力,明年會考英語科由今年的第一天第二節考,改為第二天最後一節。測驗分成閱讀、聽力兩階段,中間有休息時間,聽力考25分鐘,總題目約20到30題,每題播2次。

曾芬蘭舉例,若明年閱讀考40題、聽力考20題,閱讀答對34到40題為「精熟級」;14到33題為「基礎級」;答對不到14題為「待加強」。聽力答對15題以上算「基礎級」,不到15題是「待加強」。

曾芬蘭說,心測中心會依聽力占分20%、閱讀占80%的比率,換算出英語整體加權總分,再分出3等級4標示。明年考生的成績單上,會同時出現聽力、閱讀測驗及整體成績的等級。不過免試超額比序,只能採計英語科整體成績,不能比英聽單項成績,以免英聽成為決勝關鍵,對偏鄉弱勢生不利。

此外,領有證明的聽障考生,明年會考英語科免考聽力測驗,只考閱讀測驗,並依閱讀答對題數換算成3等級4標示。

明年國中會考英聽計分方式、答對題數與等級對照表可見國中會考專屬網站:
http://cap.ntnu.edu.tw/

2014年12月18日 星期四

會考英聽計分 只分2等級

2014-12-18 聯合晚報 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

104年國中會考英聽測驗正式計分,但成績標準只分「基礎」、「待加強」兩等級,沒有「精熟級」;可能出現考生聽力成績「待加強」、閱讀成績「精熟」,但英語科仍拿到精熟級總成績的怪現象。 報系資料照



104年國中教育會考英語科聽力測驗將正式計分,成績標準出爐,只分「基礎」、「待加強」兩等級,沒有「精熟級」;考生成績可能出現聽力待加強、閱讀精熟,英語科仍可拿到精熟級的怪現象。

台師大心測中心公布英語科考試及計分標準,英語科考60題分閱讀40題、聽力20題,占分各為80%、20%,考生拿到成績單時,英語科會列出整體成績及閱讀、聽力的等級。

但英聽只分「基礎級以上」 (答對15~20題)及「待加強」(答對0~14題),即使全部答對也不會有「精熟」成績;台師大心測中心副主任曾芬蘭表示,分析103年考生試考英聽成績,平均答對題數高達16題,因此不列精熟級。

心測中心依據103年會考成績資料,算出英語科閱讀及聽力答對題數和成績等級對照表,英語科閱讀答對37題以上、聽力待加強,整體成績仍屬「精熟」;也就是即使聽力很差,但閱讀能力好,也能保有成績的優勢,這也讓英聽測驗的鑑別度遭質疑。

國中英語輔導團老師許綉敏說,聽力若要區分出三等級,只考20題是不夠的,但增加題數,考試時間必須延長,對偏鄉弱勢學生較不利。目前國中英語科段考雖考聽力,但受限學校段考每節考試時間約45分鐘,聽力題各校約考3至10題,國中會考考20題已比學校訓練多很多,明年會考首次採計英聽,最好循序漸進,等一兩年後再檢討是否增加難度。

曾芬蘭說,英聽占分20%,是因考量這是新增的評量項目;為免造成考生不必要緊張,誤以為必須去補習聽力,比重不宜太高。

實踐大學應用外語系講座教授陳超明表示,會考英聽成績只區分基礎和待加強,是依據什麼來訂,教育部和心測中心必須說清楚。他建議,應比照作文成績和大考中心英聽測驗,列出各等級的能力指標,讓學生明白自己的能力程度,而不是只用答對題數來區分等級。

至於考生可能聽力成績「待加強」,但閱讀答題表現好,英語整體成績也能達精熟;許綉敏說,這種極端個案可能性極低,通常閱讀能力強的學生,聽力都會有基礎級以上的成績。

明年國中會考成績通知單,英語科會列出整體能力、閱讀、聽力三種,供高中職五專入學超額比序使用。

2014年12月17日 星期三

年度十大教育新聞 318學運居首

2014-12-17 聯合報 記者張錦弘/台北報導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昨公布今年10大教育新聞,風起雲湧的318學運居榜首;12年國教爭議不斷則居次,這已是12年國教連續4年進榜。全教總理事長張旭政說,這凸顯教育部制定重大政策思慮不周延、溝通也不足,導致批評聲浪至今未減。

10大教育新聞由全教總幹部評選。張旭政說,排第一的318學運,由大學生發起,激發大家用不一樣的方式關心、參與政治,影響深遠。排第二的12年國教,從研議到今年上路,爭議不斷,年初燒到年尾,幾乎沒停過。

全教總政策部副主任張文昌分析,12年國教初衷在於提供延長3年、適性且優質的教育,但部分家長、輿論執著於傳統學校排名、和「高分低就」的迷思,導致走回筆試掛帥、分分計較的老路,在現實與理想間不斷拉扯。

張旭政說,排第四的大學退場問題,和12年國教一樣,都充分反映教育部制定重大政策,思慮欠周,無法預見少子化等趨勢,開放廣設大學,如今難以收拾。

至於第三大教育新聞,為「掛名論文審查造假案共同作者,蔣偉寧請辭教育部長」,全教總副秘書長羅德水指出,論文審查造假一案,除凸顯學術評鑑重量不重質的問題,也反映學術霸權的現象。

「翻轉教學蔚為風潮」被選為第七名,羅德水說,翻轉教學已在台灣形成一波由下而上、老師自動自發的教改風潮,教育部要推動教師專業評鑑,若仍維持由上而下、形式主義的色彩,恐難奏效。

2014年12月14日 星期日

聯合報一周大事 2014/12/7~12/13

【2014/12/13 聯合報】

國內新聞:

7日:19歲男子疑謊報旅遊史、感染伊波拉,造成虛驚。疾病管制署說,若查出男子謊報屬實,可罰1到15萬元,高雄榮總也可向男子求償。

8日:前總統陳水扁保外就醫屢引議論。法務部一改過去態度,稱扁若再次聲請保外就醫,矯正署擬擴大鑑定小組。

10日:福容大飯店行政總主廚阿基師表示,對於周刊踢爆他與女子上摩鐵,「確實有擁抱、嘴對嘴的動作」。

11日:衛福部宣布,明年起中低收入民眾補充保費扣費標準,全面放寬,估80餘萬人可少繳補充保費。

13日:中國國民黨主席補選領表作業結束,累計有13人領表,但只有新北市長朱立倫完成領表程序,朱立倫可說篤定當選。

國際新聞:

8日:英國威廉王子和身懷六甲的夫人凱特首赴美國紐約訪問,熱情民眾夾道歡迎,兩人親切地微笑致意。

9日:大韓航空副社長趙顯娥因不滿空服員遞上夏威夷果仁時未按規定服務,憤而要求座艙長下機,引發非議,決定遞出辭呈。

10日:巴基斯坦維權少女馬拉拉在挪威首都奧斯陸領取諾貝爾和平獎,她和另名和平獎得主印度兒童權利運動家沙提雅提,共享榮耀。

11日:第72屆金球獎入圍名單揭曉,「鳥人」(Birdman)一舉囊括7項提名。

12日:美國原油期貨價格跌破每桶60美元,是2009年7月以來的首見低價,有分析師預期油價還可能下探50美元。

13日:泰國王儲妃西拉米親戚接連因貪腐醜聞遭警方逮捕後,泰國王室宣布,西拉米放棄王室頭銜。 

2014年12月11日 星期四

談12年國教 教長:保留菁英教育

2014年12月11日 中國時報 舒子榕/台北報導

12年國教怎麼改?教育部長吳思華昨說,12年國教的精神理念是正確的,但推動過程有一些問題,年底前會確定基北區明年的入學方案,菁英教育一定保留。

國民黨立委蔣乃辛昨天質詢時說,選前很多家長打電話到他辦公室,說12年國教讓人感到太痛苦,絕對不投給執政黨。

吳思華坦言,12年國教的精神理念是正確的,但推動過程確實造成學生與家長混淆,教育部現在也在修正,擬回復到今年的版本,過去多月也密集與台北市政府溝通,他相信此事年底前會告一段落。

蔣乃辛則質疑,新任縣市首長12月底才上任,但5月初就會考了,若到明年1月都無法定案,該怎麼辦?吳思華則回應會持續溝通。

民進黨立委鄭麗君則質疑,教育部此時到底是要與台北市長當選人柯文哲談?還是與台北市長郝龍斌談?兩方意見不一該如何處理?吳思華表示,此時涉及新舊任市長交接,教育部與兩個團隊都在溝通,但最後要尊重新任市長的決定;教育部的立場是以變動最小為原則。

吳思華也在回答民進黨立委許智傑質詢時說,他要承擔的是12年國教的未來發展的具體方向,與明年度入學分發過程的穩定性;菁英教育一定會保留,但菁英教育到底是要集中在少數明星高中,還是分散在一般高中的菁英班,這部分還需要花時間凝聚共識,預計時程是下月。

2014年12月10日 星期三

免試比序爭議 教團盼湯志民多溝通

2014.12.10【聯合報╱記者張錦弘、沈育如/台北報導】

政大教育學院院長、政大附中創校校長湯志民獲選北市教育局長,教師、校長及家長團體都殷切期盼,湯志民能堅持教育專業,未來免試入學等教育政策能和中央多溝通、協調一致、打破僵局,不要流於民粹、或只聽少數菁英家長的聲音。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副理事長謝國清說,湯志民發表過很多有關家長參與教育的論文,也建立政大附中的自由學風,希望他當了教育局長後,能堅持教育專業、顧全大局,不要被少數菁英家長牽著鼻子走,也不要有包袱,和教育部好好溝通明年基北區免試入學要怎麼調整,以免變成考生的大災難。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理事長張旭政則表示,湯志民當過政大附中校長,也曾接受教育部委託培訓校長,盼他能扭轉校長們對教師工會的成見,多聽基層教師聲音,要有開創、前瞻的思維與作法,尤其未來12年國教等政策,要和中央協調一致,勿流於民粹。

全國校長協會理事長、新北市北大高中校長薛春光說,湯志民也當過北市教育局中教科科長,對於教育行政、高中實務、教育理論都很熟悉,是很好人選。

薛春光說,先前籌設北大高中時,他曾多次向湯志民請益,發現湯是一個積極面對問題、可以溝通的人才,如今上任後就要承接燙手的12年國教免試超額比序先比或後比量尺分數的爭議,他相信以湯的背景與能力,應能與教育部溝通、打破僵局。

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立昇呼籲湯志民應以民意為本,柯文哲先前承諾支持免試志願序不扣分、先比量尺等國教主張,盼湯志民能落實,勿再更改已公告的明年免試入學方案,應進一步研修後年的入學制度。

2014年12月7日 星期日

聯合報一周大事 2014/11/30~12/06

【2014/12/07 聯合報】

國內新聞:

30日:台北市長當選人柯文哲說,將由新北市前環保局長鄧家基出任北市副市長。鄧家基擁有出身環工背景,也曾是新黨的北市議員。

2日:國民黨在九合一選舉挫敗,國民黨主席馬英九請辭黨主席,他希望在此過渡期間,副主席吳敦義、郝龍斌能勉為其難留任,繼續為黨努力。

3日:總統府宣布,現任行政院副院長毛治國接任行政院長。

4日: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虞孝成表示,不只大陸製的小米機,經檢測市面12款手機都有資安顧慮。

5日:中國國民黨政策委員會代理執行長費鴻泰表示,未來行政院推行重大法案,須由國民黨立法院黨團多數決通過才可推行。

6日:衛福部疾管署公布高雄榮總疑似伊波拉病例檢驗結果為「陰性」,患者沒出國,連護照也沒辦過。

國際新聞:

30日:開槍擊斃手無寸鐵非裔青年布朗的美國白人警官威爾森,已從密蘇里州佛格森警察局辭職。

1日:英國首相卡麥隆表示,大陸阻止英國國會議員入境香港是錯誤之舉。

2日:日本眾議院選舉起跑,被視為是對首相安倍晉三過去兩年主推的「安倍經濟學」評分。

3日:國際透明組織公布2014年「貪腐印象指數」,在175個國家和地區當中,台灣以61分排名35,比去年進步1名;在東亞區排名第4 ,次於新加坡、日本和香港。

5日:美國總統歐巴馬宣布提名前國防部副部長卡特接掌五角大廈,接替上個月請辭的國防部長黑格。

5日: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無人駕駛的獵戶座太空船首度試飛,繞行地球兩圈後,無瑕疵地降落在太平洋上。

2014年12月6日 星期六

資訊圖表/搭廉航 看過來

2014.12.06【聯合晚報╱綜合報導】

國內的年輕人喜愛出國旅遊增廣見聞,背包客興起,也掀起一股搶搭廉價航空的旋風。

今年華航轉投資的廉價航空虎航,已經飛上藍天,緊接著復航轉投資的威航也將在12月17日加入營運;台灣終於有自己的廉價航空,對想出國旅行,又沒太多經費的人,提供全新的選擇。

消費者千萬別忘了,因為票價低廉,廉價航空和一般航空相比,各種服務自然減少,而不像傳統航空一站式全包,選擇時要注意貨比三家,在訂位、開票都要避免更改,才能真正完成一趟省荷包之旅。
 
 

2014年12月3日 星期三

郝規柯隨 支持量尺分數

2014年12月03日 中國時報 陳芃、張潼/台北報導

為了基北區明年的免試入學方案,北市教育局和教育部僵持不下,也成為下任市長的棘手問題。柯文哲2日表態,現在如果做任何變更,學生、家長應該都受不了,所以他會支持現任市長郝龍斌的態度和政策。

他表示,政策的一貫性很重要,北北基是同一考區,若是現在要做更動,又要重新和新北市「談判」,學生、家長大概會受不了。所以,他會支持量尺分數的概念,尊重郝龍斌的態度、政策。

教育局長林奕華1日曾說,基北區免試方案不是市長、局長個人看法和決策,是經免試入學工作推動小組及3市教審會通過,依法公告實施,即使「改朝換代」,仍要循法律來走。

林奕華當時也強調,北市立場不會搖擺,要讓師生和家長安心準備。

針對準市長柯文哲昨說尊重既定政策,也支持郝市府提出的量尺概念,教育局副局長馮清皇說,基北區104年免試方案已於11月7日公告實施,教育部說要直接找柯市府溝通,「現在新政府的態度,教育部應該也聽到了。」

馮清皇表示,昨收到教育部公文,提出5點對基北區方案「尚難以備查」的原因,但事實上,是教育部從頭到尾沒有放棄「三等第、四標示、十量尺」的比序順序,而基北區早已捨去標示,在等第後直接比量尺,教育部擔心的錯置問題並沒有參考價值。

他呼籲,師生與家長安心遵循日前公告的方案準備半年後的考試,教育局將在「不變更方案」的前提下,回文向教育部解釋,沒有「12月底才定案這回事」。



教長將與柯溝通 年底前定案

2014年12月03日
中國時報 林志成/台北報導

基北區明年免試入學超額比序方案,台北市長當選人柯文哲決定延續現任市長郝龍斌主張,形同跟教育部對上。教育部長吳思華昨日說,本周將跟柯文哲團隊溝通,說明基北區方案會造成混亂,設法找到共識,「年底前一定會定案」。

對於這項爭議,吳思華表示,教育部要保障學生權益,並以「明年招生平順」為目標,而基北區提出的比序方案,可預期會造成混亂,因此何不現在就勇敢地解決它。


吳思華說,會考成績3等級、4標示的設計原理,跟10級分量尺完全不同,因此如果超額比序要用到量尺分數,必須在最後面比,才不會產生前後衝突。但基北區提出的6項超額比序中,將量尺分數放在第五順位,這會產生很大問題。

他說,「考生拿到的會考成績單上是3等級、4標示的分數,基北區卻是用量尺分數分發,這很矛盾。」

依基北區方案,明年會發生一種現象,甲生成績明明贏過乙生,但在分發時,乙生卻進到更好學校,這樣社會有辦法承受嗎?屆時大家一定會覺得很荒謬。

吳思華說,目前各界對量尺分數的用法不是很清楚,教育部會加強說明,以化解疑慮。此外,教育部本周就會和柯文哲陣營溝通,讓他們對這套制度有更深入瞭解,或許雙方可以找到解決方案。

對於基北區不改超額比序方案,而且可能回頭來要求教育部在成績單上列量尺分數,以利分發,吳思華說,教育部不會拿量尺分數這個工具來威脅基北區,要不要在會考成績單上增列量尺分數,「再研究看看」。

2014年12月2日 星期二

免試比序爭議 柯陣營:交新局長決定

2014.12.02【聯合報╱記者高宛瑜/台北報導】

針對基北區明年免試比序爭議,台北市長當選人柯文哲陣營回應,新任的教育局長將由遴選委員會選出,多元入學方案將交給新任教育局長決定,看是否要延續前任局長的政策,但無論如何,都要和教育部多協調。

2014年12月1日 星期一

十二年國教 朱與柯的第1號挑戰

2014.12.01【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

大選過後,北北基不再是清一色的藍,十二年國教未來的發展有變數、也有想像空間。未來雙北市長不同黨,教育資源的競合,能否胸懷北北基全體學生,考驗著柯文哲與朱立倫的政治智慧。

北北基是共同生活圈,也是共同教育圈。雙北教育資源的競爭與合作,是朱立倫與柯文哲的一大挑戰。北北基選後分屬不同政黨,在十二年國教等教育議題上,能否做到藍綠擺一邊,學生權益放中間,也正好可以拿來檢驗柯文哲選前高喊「超越黨派、不分藍綠」,是真誠的還是騙選票。

而且,少子化趨勢下,預計107年時,台北市和新北市公立高中職的學生容納數量,剛好跟各自的國中畢業生人數相當,雙北學區重新規畫的可能性極高,屆時仍然保持「北北基」大學區的概念?還是以「市界」來畫分?也是雙北市長上任後要提早綢繆的教育政策。

而柯文哲入主台北市後,教育施政將面臨更多挑戰,考驗他的格局與執行力,尤其也影響北北基學生的未來,尤其免試入學政策要不要「郝規柯隨」。北市擁有最多明星學校,北北基十二國教怎麼走,向來是台北市說了算。郝龍斌之前摃教育部,至於採量尺分數是否更「公平」,不能只靠主觀的判斷,更要提出客觀、科學的數據分析。柯P不論是擁抱「郝版」或改提「柯版」,都必須提出數據分析,讓家長和學生安心。

基北免試案3度卡關 師生家長傻眼

2014.12.01【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

為了明年免試入學先比、還是後比量尺分數,北北基摃上教育部。教育部昨天第三度退回北北基的十二年國教免試比序方案。國教署長吳清山昨天指出,因適法性和合理性有問題,已回函基北區「恕難以備查」;教育部將持續和北市溝通,希望年底前定案。

北北基的國中畢業生占全台三分之一,另十四區的免試方案都核備通過,只有北北基遲未定案,也讓學生、家長氣憤不滿。

教育部會不會找新當選台北市長的柯文哲溝通?吳清山指出,教育部樂意跟任何人溝通,但希望現任郝龍斌市長任內就可以溝通完畢,不要拖下去。

教育部原希望明年十二年國教各區免試入學超額比序項目在今年八月就要定案,但基北區新創用量尺分數組成的「會考總積點」,並優先放在第四順位來比,違反教育部要求最後比的規定,方案兩度遭教育部退回;行政院前院長江宜樺還出面協調,但始終未達共識。

基北區十一月中送教育部備查的修正案,將「會考總積點」往後調一順位,改為第五順位。但吳清山表示,教部開了兩次檢視小組會議,找法律、測驗專家及教育學者開會討論,認為修正案在適法性和合理性都有問題。

吳清山指出,高級中學多元招生入學辦法和免試作業要點規定,量尺分數應該是比無可比時才用的備用選項;且台師大心測中心模擬發現,先比總積點將導致中段學生同分過多,單科單班要大量增額錄取,且可能產5A++學生輸給2A++3A+的不公狀況。

心測中心表示,免試應先比較粗略的會考三等級、四標示,若少數考生還無法分勝負,再比較細的十級量尺分數;就像足球比賽踢同分,不分上下,才踢十二碼球PK決勝負,不應一開賽就PK。

九合一選舉後,吳清山表示,十二年國教政策不會改變,會按照既定方向推動。

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立昇昨天不滿指出,基北區已自行公告免試比序方案,教部竟退回不核備,簡直莫名其妙,造成家長和學生不安;將召集廿三個教育團體今天開記者會,呼籲馬政府知錯能改,新內閣應正視十二年國教重大民怨。



教育局:已公告、獲家長支持

2014.12.01【聯合報╱記者黃文鈴、祁容玉、許瀚分/連線報導】

教育部不備查北北基提出的明年免試入學修正方案。新北市教育局昨天指出,新北市考生人數全國最多,若用三等級四標示區分,太過粗略,將更積極向教育部爭取通過核備。

台北市、基隆市此次市長選舉變天。北市府教育局局長林奕華、基隆市教育處長李春國昨均表示,尚未收到教育局公文,等看到內容再回應。北市教育局主秘陳順和則擔心,若要重送恐怕來不及。

基北區與教育部遲遲無法取得共識,基北區三市上月初已針對只比十量尺、刪四標示的新方案達成共識,並獲推動小組及三市教育審議委員會通過,已經公告,獲得家長支持,也已於各校宣導。

新北市教育局科長王弘翔表示,基北區免試入學的學生數達八萬人,是各區中最多的,只用「三等級四標示」太粗略,將量尺轉化成的會考總積點排在第五順位,區分可更細緻,減少作文對超額比序影響。基隆市教育處長李春國說,只希望能趕緊定案,以免權益受影響。

三退基北方案 教部:考慮找柯P溝通

2014.12.01【聯合晚報╱記者鄭語謙/台北報導】

教育部第三度退回北北基的十二年國教免試比序方案,「恕難備查」,教育部表示,若採用基北區「三等級、十量尺」方案,明年有高達73.6%的考生名次變動會超過300名,將造成很大的傷害;基北區堅持不改,是很不負責任的做法,教育部不排除將和新市府團隊溝通。

明年12國教各區免試入學方案,原訂今年8月就要定案,但基北區堅持採用量尺分數組成的「會考總積點」,違反教育部要求「比無可比」才能用的規定,三度被退回。

教育部次長林淑真今天表示,教育部開了兩次檢視小組會議,找法律、測驗專家及教育學者開會討論,認為修正案在適法性和合理性仍有問題,依照《高級中等學校多元入學辦法》,量尺必須「比無可比」才能用,基北區卻作為主要分發依據,已經違法。

第1志願變動率5%

教育部12年國教辦公室主任陳大魁也指出,若採基北區的計算方式,可能出現5A++學生輸給2A++3A+的不公狀況,且高達73.6%的考生名次排序變動會超過300名。其中第一志願變動情況約5.01%,錄取建中的異動達14.44%,即原來會上的不上了,或是上不了的卻上了。

對於北市教育局副局長馮清皇今天重砲回批教育部「米已下鍋且成飯」、「歹戲拖棚絕對不是好事」;陳大魁回擊說,「飯雖煮下去,能不能吃也要思考」。

林淑真表示,基北區方案有違12年國教舒緩學生升學壓力以及適性發展的目標及精神,若無法提出合理修正,教育部恕難備查;基北區現在不處理,讓問題在明年爆發,到時更難處理,「負責任的政府,不該用這樣的態度」。

成績單不會列量尺

北市教育局希望成績單上列入十量尺計分,林淑真表示「不可能」,會考是檢測學生學力,具有全國一致性,也涉及全國學生權益,不會提供十量尺成績。此外,教育部也不排除找柯陣營溝通,以八萬基北區學生的就學權利為最高考量。

北市:已成熟飯

【記者劉開元/台北報導】

台北市教育局林奕華上午表示,基北區採行的「三等第、十量尺」是經過北北基三市共同會商、依地方自治法公告實施,「已完成法律程序」;至於柯文哲的新市府是否會改變方案,應該要去問柯文哲,她無法代答。

林奕華指出,會考成績分三等第,相當於足球的正式賽,當無法分出勝負,就只能以十量尺一種方式PK;而教育部堅持以四標示、十量尺兩種方式PK,不但讓學生及家長搞不清楚,也可能發生以抽籤方式決定的情況。

台北市教育局副局長馮清皇說,依法地方可以自行決定免試入學方式,基北區免試入學方案已公告,「米已下鍋且已成飯」,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