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5日 星期二

陽明、交大「相戀15年」 拚高教最佳拍檔

2016-01-05 聯合報 記者馮靖惠/台北報導

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正在談合併,學生會提三大疑慮。陽明大學校長梁賡義表示尚未定案。 記者林伯東/攝影
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正在談合併,學生會提三大疑慮。 記者林伯東/攝影



陽明、交大兩校積極推動合併,交大校務會議已通過合併意向,明天陽明校務會議也將討論是否合併。陽明部分學生昨發聲抗議,但兩校師長昨雙雙喊話,認為合併將是「高教最佳組合典範」,對於培育跨領域頂尖人才深具信心。

陽明與交大早在十五年前,就有「合校」想法,十餘年來持續有學術合作,「交往」順利,才會想牽手合併。交大前校長吳妍華表示,十五年前她擔任陽明代理校長時就觀察到,台灣的醫學大學有個通病—缺少理工、資訊學院,當時考量兩校的互補性,就簽過合併意願書;生醫是未來趨勢,若能結合交大理工資工、陽明醫學,將是互補雙贏。

吳妍華透露,清大、交大、政大都曾表示對陽明「有興趣」,陽明校長梁賡義最後挑了交大,就是考量兩校的合作歷史及互補性。此外,現在很多醫院需要遠距醫療,合校後,也可發展智慧型醫院。

中央、交大、清大及陽明四所大學二○○八年雖正式成立台灣聯合大學系統,學生可互相選課、共同研究,但交大副校長陳信宏分析,台聯大系統仍未密切整合,資源分配鬆散,經費一旦分配到各校,就由各校自行運作,沒有實質整合效果。

陳信宏表示,面對國內外學術環境及國際評比,深刻體會到合校對於兩校都是好的方向。交大以理工見長,但電子、資訊領域發展已到一定程度,且很多電機、光電等科系研究都已朝生醫領域發展,但交大缺的就是醫學研究,陽明學生則缺乏理工訓練,合校後「希望一加一能大於二」。

陽明大學校長梁賡義表示,陽明學生領域同質性高,從教育角度思考,和不同領域的人互動,才能擴展視野,若和交大合校,將醫學和工程結合,甚至創造新興產業及更多就業機會,發揮加乘效果。兩校長期的合作將更「實質化」,資源分享可行性更高。

梁賡義說,陽明學生四千五百人,交大學生一萬兩千人,沒有所謂「誰併誰」,如果抱著「誰併誰」心態,一定談不成,就像兩個人談戀愛,如果堅持「我擁有你或你擁有我」,不會走得長遠。

有利求職!黑箱作業! 學生看法兩極

2016-01-05 聯合報 記者馮靖惠/台北報導


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正在談合併,陽明大學昨天應學生會要求舉行合校事宜說明會,學生會則在場外舉行緩議合校備忘錄記者會,提出三大疑慮。記者林伯東/攝影 林伯東

陽明學生會昨表示,陽明、交大合併案資訊未完全揭露前,希望明天校務會議討論合校備忘錄能緩議,也希望投票調查學生意願。陽明校長梁賡義表示,合校未定案也未預設時程,若校務會議上師生決議緩議,不反對舉辦公投。

陽明大學明將召開校務會議,將兩校合校備忘錄交付決議,昨舉行合校說明會,學生會則在現場抗議校方黑箱作業。陽明學生會長陳佳菁說,目前合校內容不夠周延,例如要新設合併或存續合併、師生未來是否需台北、新竹奔波上課等配套都未充分說明,合校效益評估也不嚴謹,台聯大系統早已推動跨校選修課,但使用率和評價低落,「如何斷定未來兩校合併一定利大於弊?」

陽明醫學系李姓學生表示,目前生技產業發展面臨瓶頸,合併立意是好的,但目前討論不足、雙方學生互相攻擊、傷了和氣的情況下,不贊成強行合併。陽明生科系任姓學生則說,兩校學系性質互補,且以生科系來說,擁有交大的工程資源,對求職也有幫助。

陽明生物醫學暨放射科學系教授高怡宣認為,陽明和交大分居台北、新竹,師生上課奔波太辛苦,希望從長計議。

梁賡義說,陽明和交大早在民國九十年就曾談過要合併,也有陸續發信讓師生和校友了解合校進度,並非黑箱作業。若校務會議師生代表認為太趕,最後決議緩議,他也會尊重。

「大家都在努力往前走,陽明不能只是原地踏步」,梁賡義說,會審慎研擬好的計畫書再推動,若發現加乘效果未如預期,大家想要停下來,校方也會尊重。至於師生擔心的兩校區距離等問題,可透過交通車、遠距教學方式克服。

交大副校長陳信宏說,當初交大教務會議時,僅學生一票反對,五十幾票老師都贊成合併,合併備忘錄通過後,才能花時間磨合談具體內容。至於上課方式,一定是老師移動。若要辦公投,應等具體內容出來再舉行。

學測統測報名 雙降萬人創新低

2016-01-05 聯合報 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

受少子化影響,今年兩大高中職升學管道,大學學測和四技二專統測報名,一口氣都降1萬多人。月底將登場的學測首度跌破14萬,剩13萬5千多人;緊接4月底登場的統測也跌破13萬,初步統計掉了1萬2千到3人,只剩12萬多,創下新低。

其中,統測報名人數下滑嚴重。民國90年開辦時有23萬7千多人報名,比學測多了10萬,但之後一路下滑。到102年時,報名人數首度比學測少,16年來,已下降11萬多。

統測報名人數一路下滑原因很多,除了少子化,教育部次長陳德華表示,科大入學愈來愈多元,增加不少不用統測成績即可進科大的名額,包括技優甄審及繁星推薦等。他也說,過去還有非應屆畢業生,現在人人可上大學,考生很少非應屆畢業生。此外,不少學校單獨招生,不用統測成績。

有科大校長指出,受少子化衝擊,不少學校招生困難,為協助這些學校,教育部開放可單招的技專校院愈多,目前約有數十校。很多學校設計自己的入學方式,會跟附近高職談好,不一定會看統測成績,是統測報名人數大幅下降的一大原因。

至於學測報名人數,近兩年維持在14萬人,只有今年掉到13萬多,也是91年來新低。大考中心副主任沈青嵩指出,學測是門檻,要上大學的學生都會來考,近10多年來變化不大。今年一口氣降1萬多人,主要是受少子化影響。

教育部指出,技術型高中跟普通高中學生比率約為6比4,但統測報名人數降的比學測多,有老師認為跟職科轉換及高職轉型有關。

全教總副秘書長兼高中職委員會主委林金財表示,面臨少子化,高中職為求生存,有農工改成高中,學生會改成考學測。技專校院入學測驗中心執行長邱上嘉指出,部分綜合高中學生想進一般大學,就會去考學測。


報考人數下滑 大考中心:不敢漲報名費

2016-01-05 聯合報 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

大學學測和四技二專統測報名人數一路下降,首當其衝是報名費大減,大考中心和統測中心都大喊吃不消。不過,教育部次長陳德華明確指出,目前沒有漲報名費的計畫。此外,為因應少子化和12年國教新課綱,學測和指考是否合為一試,大考中心透露,今年中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將有定案;教育部則評估統測部分類科是否要加考實作。

大考中心副主任沈青嵩指出,大考中心需自給自足,少子化衝擊今年起會愈來愈嚴重。報名費減少對大考中心影響很大,只能想辦法減少支出,真的撐不下去再向教育部求救。

技專校院入學測驗中心執行長邱上嘉表示,統測不只報名人數降很多,去年起加考英文非選,人工閱卷成本很高。此外,外界對統測品質要求愈高,今年開始針對國、英、數等共同科目建置題庫。初步規畫各科可能建置一半,一半入闈後臨時命題,計畫3年後啟用,需要花錢。

邱上嘉不諱言,現在不敢提漲報名費的事,只能靠精簡人力及爭取外部計畫,開源節流、雙管齊下。

少子化加上要配合107年上路的12年國教新課綱,大學學測和統測內容和題型可能都會變。沈青嵩說,107年起,學測國文非選單獨考;因甄選入學名額年年增加,指考報名人數年年大減,幾年前開始研究學測和指考是否兩試變一試,或者一試兩用。他說,大考中心和招聯會今年中會確定,106年初公告,110年實施。

技職再造強調實作,也會加入新的課綱中。有科大校長建議未來升科大考統測時,部分類科應該要加考實作。陳德華說,因為變革會影響學生,教育部正在評估。

孩子該開發哪邊腦? 左右並用才健全

2016-01-05 聯合晚報 記者鄭語謙/台北報導

過去學界認為左腦只有口語表達和理解兩個功能,最新的跨國研究發現左腦還負責閱讀能力。 報系資料照

坊間許多開發右腦、訓練左腦的書籍和訓練,甚至還有要孩子學用左手拿筷子來啟發右腦的說法;學者指出,這些統統都是迷思,做任何事情都是左、右腦同時開弓,學習應該啟動雙腦,不要有所偏廢,才能健全活化。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吳嫻表示,這次跨國研究顯示學習不同的語言都靠左腦,坊間靠圖像學中文、靠圖畫記憶死背,都不會有幫助,應該要從語音開始,先會念、再理解字詞背後的規則和邏輯,才能有效學習;未來更適合的中文教學方法,應該適度連結字型和語音。

有家長認為,用左手寫字會刺激右腦,右腦和想像力有關,甚至要求孩子練習用左手寫字,或一周一天用左手吃飯;但吳嫻指出,其實這只會刺激右腦和肢體有關運作,認知區塊沒有交疊,就像一直彈鋼琴,只是手指變靈活罷了。

吳嫻還表示,電影《露西》中曾提到,人類普遍相信大腦僅開發了10%,還有90%等待開發,這也是錯誤迷思;因為人類光是閱讀或想昨天晚餐吃什麼,大腦就參與了情緒、味覺和記憶等,雙腦就活化了一成的腦細胞。最好的學習方式應該雙腦並重,想要語文能力好,就多做和語言有關的活動,例如看書取代看電視,因為拿掉影像時,大腦就會用到想像力和創造力,刺激轉動。

右腦學中文 左腦學英文? 錯誤迷思!

2016-01-05 聯合晚報 記者鄭語謙/台北報導

過去學界認為左腦只有口語表達和理解兩個功能,最新的跨國研究發現左腦還負責閱讀能力。 李俊仁/提供

過去認為中文閱讀學習運用右腦,英文則是用左腦完成;台灣、美國、以色列、西班牙四國共18名研究人員,歷時四年首度研究證實,大學生學習漢語、英語、希伯來語和西班牙語,都是靠左腦運作,推翻過去的認知。

最新一期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刊登這項研究,其中負責中文研究的學生,包括中研院院士曾志朗、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吳嫻、陽明神經科學研究所前所長郭文瑞、台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副教授李俊仁。

李俊仁表示,漢字過去被視為多是「象形字」,閱讀時大腦是「看到圖像,再連結到意義」的右腦運作方式;英文是「先拼音,再和意義聯結」的左腦運作。學界甚至認為,只有英文有閱讀障礙,中文和日文等「象形」文字就不會有。

跨國團隊歷時四年,找來大學生以腦造影方式,針對四種差異極大的語言實驗發現,學生以聽覺和視覺辨識字詞時的形音義轉換,在大腦左腦下葉呈現非常一致的左腦功能運作模式。

李俊仁表示,這次選定的四種語言,西文是拼音文字的典範,一個字母對照一個音,字形字音對應完全一致,中文卻幾乎不相關,極端的兩種語言系統卻得出一樣的結果,無論拼音為主或辨識字形為主的語言學習,都是由左腦運作。團隊也推定,韓文、日文、印度文等世界上所有語言學習,都是靠左腦完成。

李俊仁表示,中文常用的5000個字中,象形字不到兩成,大腦運作時,是口語和閱讀同時併用;例如藝人蕭敬騰說自己沒辦法看翻譯的外語電影,因為才看到第二個字就換到下一幕,應是當初注音沒學好導致識字障礙,語音沒學好就會有閱讀障礙。

2016年1月3日 星期日

聯合報一周大事 2015/12/27~2016/1/2

2016-01-03 聯合報 台北訊

國內新聞:

12月28日:故宮南院開館試營運,馬英九總統與故宮院長馮明珠、嘉義縣長張花冠等人共同啟用,見證鑽石級綠建築博物館誕生。

30日:兩岸事務首長熱線正式啟用。陸委會主委夏立言說,這條熱線為兩岸領導人會面獲致的重要具體成果,他期盼熱線開通後,兩岸之間對重大緊急議題的溝通能更加順暢。

31日:「海峽兩岸民航飛航安全與適航合作協議」生效,海基會指出,協議將可促進兩岸民航產業發展,並有助於台灣航太產業設計與製造整合。

1月1日:衛福部食藥署表示,將啟動專案稽查直接供應牛肉及重組肉飲食的餐飲業者,是否落實「重組」標示,維護民眾食安。

2日:1月家用液化石油氣(桶裝瓦斯)每公斤調降3.9元,依計價公式計算結果,相當於20公斤裝的桶裝瓦斯每桶便宜78元。

國外新聞:

12月28日:日本政府就慰安婦問題與南韓達成歷史性協議,將撥款10億日圓(約新台幣2.7億元)由南韓政府設立慰安婦救助基金。

31日:東南亞國協經濟共同體(AEC)正式上路,期望藉由逐步消除關稅、提高勞動力與資金跨境流動等方式,讓區內總經濟規模從目前的近2.6兆美元至2030年前擴增近一倍。

北極氣溫飆至2度,比平均冬溫高出20度。這是1948年以來,北極12月氣溫第三次升至冰點以上。

杜拜63層的五星級The Address飯店發生大火,至少60傷。飯店距離全球最高大樓哈里發塔僅500公尺。

日本與南韓就「慰安婦」議題達成日方道歉並出資的共識,馬英九總統說,政府一定會與阿嬤們(台籍慰安婦)站在一起,堅持日本政府必須正式道歉與賠償,還給每位阿嬤應有的公道及尊嚴。

1月1日:印度首都新德里是全世界空氣汙染最嚴重的都市,當局首日試行牌照號碼單雙數車輛限行政策,力求控制霧霾。